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雋(乾隆舉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王雋:浙江仁和人,清朝官員。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1787年2月)再署北路理番同知。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初八日(1787年4月25日),林爽文起事軍攻佔鳳山縣,王雋殉職。《重修台灣省通志》有記載。

王雋(?-1787年4月25日),浙江仁和人,清朝官員。

原圖鏈接林爽文事件。

人物生平

王雋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科舉人。曾任晉江知縣。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擔任台灣府北路理番同知,並署理彰化縣事。

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1787年2月)再署北路理番同知。乾隆五十二年三月初八日(1787年4月25日),林爽文起事軍攻佔鳳山縣,王雋殉職。[1]

原圖鏈接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派遣尹壯圖與戶部侍郎慶成前往各省調查虧空時,提前告知全國官員;命令尹壯圖到達地方500里處,即通知地方官。地方官員得到消息後,立即做好準備。所以,尹壯圖根本就調查不出任何真實情況。

林爽文事件簡介

林爽文事件,又稱林爽文叛亂,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灣遊民頭目林爽文發起的叛亂。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清台灣總兵柴大紀命知府孫景燧、副將赫生額等率兵300到彰化抓捕林爽文。林爽文遂率眾起亂,攻清軍營壘,殲其官兵。十二月,叛軍頭目林爽文建元順天。清廷大震,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急調水師提督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等率兵4000渡海赴台增援,八月,改命大學士福康安為將軍、領侍衛大臣海蘭察為參贊大臣,率水師渡海。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初,清軍多路出擊,於侖仔頂和牛稠山連敗叛軍,乘勝占領大里杙莊和集集埔,在老衢崎俘獲林爽文,解至北京伏法。

台灣林爽文叛亂清廷派軍不足4萬,僅用時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便被平定。乾隆帝為嘉獎諸羅百姓義舉,賜諸羅縣名「嘉義」。

林爽文原籍福建平和縣,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隨父遷居台灣彰化大里杙莊,募眾墾田致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天地會頭目嚴煙福建渡海至彰化傳道。次年(1783年),林爽文入會,後成北路頭目。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諸羅有楊光勵者,富民楊文麟養子也;既入會與弟媽世不睦。媽世亦結黨援,乃創為雷公會與敵焉。" 由於雙方糾斗聲勢過大,引來官台灣鎮總兵柴大紀親自率兵抓捕。許多人逃至大里巧林爽文處,林爽文將他們藏匿起來。清軍抵達後,林爽文等人拒交出人。叛亂隨之開始。

王雋在鎮壓林爽文起義的戰鬥中殉職。

乾隆皇帝簡介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國封建社會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

參見

參考文獻

官銜
前任:
焦長發
台灣府北路理番同知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上任
繼任:
唐鎰
前任:
焦長發
台灣府彰化縣知縣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署理
繼任:
張貞生
前任:
長庚
台灣府北路理番同知
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1787年2月)署任
繼任:
黃嘉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