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清考古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班清考古遗址 |
---|
|
班清考古遗址(泰语:แหล่งโบราณคดีบ้านเชียง)为一处位于泰国东北部乌隆府农汉县的考古遗址。遗址长1,350公尺(4,430英尺),宽500公尺(1,600英尺),面积67.36公顷(166.5英亩),于1966年8月发现。[1]
1974-197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与泰国艺术厅合作进行大规模挖掘,泰国政府于1975年成立“班清国家博物馆”。班清考古遗址于1992年第1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班清考古遗址为青铜器文明,其年代尚未有统一说法,保守估计至少有3,500年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班清考古遗址是迄今东南亚已发现最重要的史前聚落,出土文物的数量和种类上也是东南亚最丰富的。2008年1月爆发轰动一时的美国联邦执法人员破获文物走私集团案件,牵涉加州多家博物馆,查获超过一万件被掠夺的文物,其中许多来自班清。之后经过几年努力,美国将班清文物为主的九百多件古文物归还泰国。
目录
历史
发现
1966年8月,哈佛大学主修政治学的学生史蒂芬·杨(Stephen B. Young)为了准备高级荣誉论文,暂住班清进行访问。杨会说泰语,熟悉威尔海姆·索尔海姆(Wilhelm G. Solheim)的著作,以及索尔海姆对东南亚文明古代可能起源之推论。某日,杨和他的助手——一位乡村学校的美术老师,走在班清的一条小路时,杨被一棵木棉树的根绊倒,发现了一个暴露出顶部一小部分的中小型陶罐。
杨将陶罐小心挖掘出带回研究,发现陶罐用慢火烧制,而且年代久远,器皿表面的设计相当特殊。他将陶罐样本寄给曼谷一家私人博物馆——苏安·帕卡德宫殿博物院的潘蒂普·丘博特(Phanthip Chumbote),以及泰国艺术厅的秦于迪(Chin Yu-Di,音译)。之后,福特基金会的艺术史学家伊丽莎白·莱昂斯(Elisabeth Lyons)将从班清取得的陶片送到宾夕法尼亚大学鉴定年代。不幸的是,消息走漏让人们得知此处有数千年历史的美丽陶罐,引发民众来此疯狂挖掘。
初步挖掘
泰国艺术厅在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初期进行几次小规模考古发掘。发现骨骼、青铜器物和大量的陶罐。另外找到米的碎粒,以此推测此地青铜时代的定居者可能从事农耕。原先此地年代最久远的坟墓可追溯到铁器时代,但墓葬物不包括青铜器物,因此推测这些青铜器物归类于新石器时代时期。
1974-1975年挖掘
班清第一次有系统的挖掘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与泰国艺术厅共同发起,由切斯特·戈尔曼与皮西特·查龙旺萨(Pisit Charoenwongsa)共同主持计画。其目的不仅在于调查该遗址,并且对泰国和西方考古学家培训最新技术。由于先前的劫掠,当时已找不到未受破坏的区域,调查后聚焦在两个相距100m的区域。调查的成果比先前预期丰富许多,包括引发诸多重视的独特红底陶器,其年代被证明是较晚期的(前300年-200年),许多值得注意的陶器和文物在此下方地层。更令人兴奋的是,挖掘发现坩埚和其他其他金属加工物,证明班清的定居者很早就开始生产金属制品,这些制品不是由其他地区交易而得。出土的青铜器物包括手镯、戒指、脚炼、线、棍子、矛、斧、锄、钩、刀和小铃铛。经过两个季度的挖掘,计有六吨陶器、石头和金属制品被送至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进行分析。
班清国家博物馆
1972年3月20日泰国国王拉玛九世与诗丽吉王后访问班清考古遗址,引发人们对保护班清文物的意识,当时该遗址正面临走私文物的问题,泰国艺术厅于1975年成立班清国家博物馆,1981年开放参观,1987年扩建博物馆,2006年翻新建筑。
博物馆重现约700m外一处名为弗西迈寺(Wat Pho Si Mai)的挖掘过程,模拟在挖掘过程中发现的班清文化文物、骨骼。博物馆的藏品亦包括乔伊斯·怀特博士策划的巡回展览,名为“班清,发现失落的青铜时代”,这批文物原本于国际巡回展出,1987年后成为班清国家博物馆的永久展览品。博物馆的展品依年代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六个子时期,另外还包括一般性讯息、挖掘历史等。博物馆的文物也以虚拟博物馆网站形式展现。
走私文物案件
班清考古遗址在2008年1月成为多家国际媒体的头条新闻,牵涉从泰国走私古文物至美国的犯罪集团,以及加州多家博物馆在知道走私内情的情况下,仍接受捐赠之丑闻。当时发现来自班清和泰国其他史前遗址的一万馀件古文物,至少被五个加州的博物馆收藏。
2008年1月24日联邦执法人员兵分13路,对多个地点进行突击搜索,从而揭露此案件。此为一项已秘密布局5年,代号“古代行动”的联邦调查计画之收网行动。此案件经过数年的侦办,两人遭定罪,并促成一家私人艺术画廊与两家博物馆,将班清文物为主的九百多件古文物归还泰国。曼谷邮报称“在泰国和美国当局的艰苦努力下,从考古遗址掠夺的古文物已被归还”,泰国政府欢迎这些文物归国。
考古发现
人类遗骸所揭示的生活方式
在1974-1975年的挖掘中,至少发现142座不同的墓葬。这个地方通常被称为“墓地”(cemetery site),研究表明死者被埋在住宅旁边或下面,这种做法被称为住宅埋葬(residential burial)[2]。根据迈克尔·皮特罗谢斯基(Michael Pietrusewsky)与米歇尔·托梅·道格拉斯(Michele Toomay Douglas)对人类遗骸的分析,这些遗骸生前生活积极、充满活力,没有任何暴力或战争的迹象。他们以混合农业、狩猎、采集的方式维生,同时已知冶炼金属。由于遗址内未发现金属武器,可以推测人类在此生活期间基本上属于和平状态。
年代鉴定
现阶段班清考古遗址的年代仍有争议。在1974-1975年于班清的发掘之后,切斯特·戈尔曼与皮西特·查龙旺萨(Pisit Charoenwongsa)发表了一篇文章,表示发现世界上最早青铜铸造和铁器加工年代的证据。班清文物的年代鉴定首次采用热释光测年技术,得出其年代为前4420-前3400年。此发现若为真,班清遗址将成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青铜文明,发现结果引发全世界高度关注。
当时,陶器的热释光测年是一种实验性技术,而受测的样本数量不多。包括如班农笏等地陆续的挖掘,证实先前对于班清的年代鉴定结果不精确。后来随著大量文物出土,乔伊斯·怀特使用放射性碳定年法进行分析,测定班清文物的年代更可能是前2000-前1700年。从最底层墓葬的容器中,取出的水稻植硅体年代为前2100年,该容器没有金属残留物。年代最新的墓葬年代约为公元200年。前2000年左右开始生产青铜器,这可由遗迹内的坩埚和青铜碎片证明。
另一方面,奥塔哥大学的查尔斯·海厄姆使用班清定居者的骨头,以及墓葬处动物的骨头进行对比分析。使用贝叶斯推断统计分析得到的测定结果,表明班清的最初定居年代为前1500年左右,约在前1000年进入青铜时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进行访查,测量该遗址长1,350m,宽500m,面积67.36公顷。依据放射性碳定年法可追溯最早年代为前1495年,出土的古物年代在前1495-前900年之间,可证明人类在此从事农业耕种、饲养家畜、制作陶器与青铜器。
冶金
班清以及泰国东北部其他周边村庄的地层发现许多青铜器物,依照乔伊斯·怀特的测年,约4,000年前的小村落里已开始进行冶金。考古学家对此很感兴趣,因为此地冶金活动在没有军队与城邦的情况下发展出来,与许多古代社会发展冶金的历程不同。
乔伊斯·怀特博士和伊莉莎白·汉密尔顿(Elizabeth Hamilton)合著一套四册的班清冶金专刊,为涵盖范围最广的班清学术研究。专刊揭示班清遗址以及泰国东北部其他三个遗址的冶金相关证据。这是泰国考古学系列的第二个专著,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发行。
在专著中,怀特和汉密尔顿对金属制品进行编目和分类,为班清年代学论述做出贡献。他们通过创新的技术视角对金属制品进行全面分析,以了解其社会背景。为此,他们借由拓扑分布、金属成分和制造技术的变化、现场生产活动的证据,金属制品发现时所在沉积层的证据等,进行系统性的评估。不同地区的冶金工人对于金属制品有很大影响,怀特和汉密尔顿发现此地的铜合金制品在村落中制造,并非在大型工坊。
怀特是班清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带领宾夕法尼亚大学东南亚考古研究所(ISEAA)。该机构负责管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班清研究计画。研究计画有一个开放数据库,提供班清及周边遗址发现的金属制品相关文物资料。金属制品分为9类:手镯、锄/耙、刀、点、铃、线/棒、扁平状、无定形,和杂项;其他三个相关的分类为坩埚、模具和炉渣。金属制品资料库还记录每个物件的制造时期与制作工艺分析。
影片
参考文献
- ↑ Ban Chiang Archaeological Site,pinterest
- ↑ White, Joyce; Eyre, Chureekamol. Residential Burial and the Metal Age of Thailand. Residential Burial: A Multiregional Exploration. 2011: 5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