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瑞鷓鴣 京口有懷山中故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瑞鷓鴣 京口有懷山中故人》

作品名稱: 《瑞鷓鴣 京口有懷山中故人》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詩

作者:辛棄疾

《瑞鷓鴣 京口有懷山中故人》南宋詩人辛棄疾的作品。[1]

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既思抗金復國,又因為自己年老體衰而頻頻思歸,內心顯得十分矛盾。京口之上,思歸之情湧起,寫下了這首詞。此詞作於寧宗開禧元年(1205)。

上片抒發當下思歸之感,不明言思歸之情,而以自己晚年不再寫短長詞,唯喜歡追和陶淵明的詩歌含蓄托意。下片借山中友人的不滿來寄意,以山中故人在他的秋水觀上張貼《北山移文》的猜測,表明他對此番出山的愧作和後悔。整首詞語言通俗明白,情感真摯。

詩詞正文

白話譯文

人老了不再寫慷慨之詞,應當多做幾首像陶淵明那樣恬淡的詩。歸隱山林其實很容易,但是您自己卻不知道歸去,現在還不知道知足,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能知足呢?

願終老山林享受清閒,這份心意一定要讓猿鶴知道。秋水堂前貼着自己以前曾日日誦讀以自警的《北山移文》,希望自己能夠早日回家隱居。

文學賞析

這首詞通篇表現的都是歸隱之思。作者暮年不賦短長詞在鎮江知府任上,雖積極備戰,希望能夠完成恢復中原的大業,但是朝廷對他根本不重視,並對他的備戰工作屢屢掣肘,使他難以有所作為。這讓辛棄疾內心十分失望,於是退隱之心又起。

上片"暮年不賦短長詞,和得淵明數首詩"開篇點明題旨,年紀大了,眼見時局艱難,南宋政權日漸衰微,作者有心無力,所作的那些慷慨激昂的豪壯之詞也只能是徒增自己的煩惱與悲憤,還不如寫幾首像陶淵明那樣的風格恬淡的詩,聊以自慰。作者一生都希望恢復中原,使國家統一,但是無奈壯志難酬,只能效仿淵明歸隱田園以終老。接下來的二句寫自己應當知足早歸,留在此地只能是進退維谷,讓自己更加鬱悶。

下片緊承上片,點明自己所思念的山中故友正是猿鶴之輩,作者與它們早就有了盟約,要與其為伴,終老田園,作此詞也正是要將自己隱的心意告訴它們。最後二句表明秋水堂前貼着自己以前曾日日誦讀以自警的《北山移文》,希望自己能夠早日回家隱居。

在表達上,該詞把正筆寫心和曲筆傳情結合起來。說"歸甚易"、"足何時",是將語典化為鹽水,直筆寫懷,說"定向山中老"是正面表態,此外則用筆曲折,一借陶詩述懷,二借猿鶴寫戀戀山中,三借疑故人張榜來寫自己的悔愧。這樣的寫法,既能準確傳情又得含蓄之趣。另外,化用典故時,將自己所創造的語典與前人的事典、詩典全部打散融化,以精確地表達此時所感所思,最見功力。[2]

簡介

辛棄疾[3]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4]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5]

視頻

9分鐘看辛棄疾的一生,不看不知道什麼叫真正男子漢?

品讀經典--辛棄疾《永遇樂》_標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