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瘤鴨南美亞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瘤鴨南美亞種

來自 動物界 的圖片

中文學名:瘤鴨南美亞種

拉丁學名:Sarkidiornis

melanotos sylvicola

別 稱:南美瘤鴨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雁形目

科:鴨科

屬:瘤鴨屬

種:瘤鴨

亞 種:瘤鴨南美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Ihering

& Ihering, 1907

瘤鴨南美亞種(學名:Sarkidiornis melanotos sylvicola)大型類,個體較綠頭鴨大,體長48-60厘米,體重最大可達2.5千克。雄鴨上嘴基部有一膨大的黑色肉質瘤,頭、頸白色,綴有帶紫色金屬光澤的黑色斑點,尤以頭頂至後頸最為密集,從而在從頭頂至後頸形成一條閃紫色金屬光澤的黑色縱帶。上體黑色,具藍綠色和紫色光澤。下體白色,兩脅具淡灰色斑。雌鴨嘴基無肉質瘤,個體較雄鴨小,余同雄鴨,棲息於林木稀疏的開闊森林和森林附近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澤地帶。常成數十隻的大群活動。分布於熱帶南美洲,從哥倫比亞阿根廷北部。 [1]

瘤鴨南美亞種外形特徵

瘤鴨南美亞種 雄鴨上嘴基部具一膨大的肉質瘤,頭、頸白色,綴有帶紫色金屬光澤的黑色斑點,尤以頭頂至後頸較為密集,形成一條黑色而閃紫色金屬光澤的縱帶。

上體除下背灰色和近尾上覆羽處具黑色縱紋外,餘部及兩翅均黑色,並具藍紫色光澤;次級飛羽具藍綠色光澤,肩羽微具棕色光澤,尾羽深褐色,尾上覆羽黑褐色,微具藍綠色光澤。

下頸及下體白色,兩脅白色而綴有淡灰色,胸部羽端灰黑色,形成不連續的鱗狀細斑;下頸基部兩側有一黑色領環。尾下覆羽白色,兩側前端各有一條從腰部延伸下來的黑色橫帶。

雌鳥與雄鳥相似,但體形較雄鳥小,上體缺少金屬光澤,下體具褐色小斑,上胸和近尾下覆羽部兩側無黑帶,上嘴基部亦無肉瘤。虹膜雄鴨為深紅色,雌鴨黑色,嘴黑色,跗蹠鉛色。

該亞種個體較小,兩脅黑色。

瘤鴨南美亞種生活習性

棲息於林木稀疏的開闊森林和森林附近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澤地帶。常成數十隻的大群活動,非繁殖季節亦集成上百隻的大群。善游泳,游泳輕快而敏捷,尾抬得較高。亦善潛水。在地上行走和奔跑亦很好。飛行有力而快。亦善樹棲。

主要在白天覓食。於水邊草地上或水邊淺水處邊游泳邊覓食。食物主要為青草、草葉、稻穀、植物種子等植物性食物,也吃蠕蟲、水生昆蟲、昆蟲幼蟲以及甲殼類、軟體動物和小型魚類等動物性食物。

瘤鴨南美亞種分布範圍

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和馬達加斯加南部,熱帶亞洲,從巴基斯坦通過印度次大陸到中國南端。

瘤鴨南美亞種繁殖方式

營巢於緊靠水邊的老齡樹上的天然樹洞中或大樹枝杈間,也利用其他大型鳥類在樹上廢棄的舊巢,有時也在孤立建築物的牆洞中營巢,在無樹的也築巢在石隙間和高草叢中。繁殖期主要隨雨季而變化,在東南亞地區繁殖期通常在6-9月,強壯有力的雄鳥有時占有兩個以上的雌鳥。每窩產卵8-12枚,卵白色或淡黃白色,大小為56-67mm×42-45mm。雌鳥孵卵,孵化期30天。

瘤鴨南美亞種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參考來源

  1. 瘤鴨南美亞種,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