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城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盂城驛位於中國江蘇省高郵市南門外館驛巷,京杭大運河東側,是明清時大運河沿線規模最大的驛站。驛站名中的盂城二字是高郵的別稱,取自秦觀的《送孫誠之尉北海》「吾鄉如覆盂,地處揚楚脊。」一句。
驛站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永樂年間重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毀於火,隆慶二年(1568年)重修。清康熙、嘉慶、道光先後修葺。據記載,驛站鼎盛時廳房多達100多間,驛馬多達65匹,驛船多達18條,馬夫和水夫多達200多人[1]。盂城驛現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並作為大運河的一部分被列為世界遺產。現在的盂城驛占地面積約為1.6萬平方米,現存的建築有門廳、皇華廳(正廳)、駐節堂(後廳)等。
歷史沿革
盂城驛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建立。明嘉靖年間(1557)被日軍燒毀,後於明隆慶年間(1568年)由知州趙來亨重建,清嘉慶、道光年重修。現存的絕大部分建築都是清代重建的。1913年(民國2年)1月,北洋軍閥宣布裁撤掉中國所有的驛站,盂城驛也不例外,它被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1985年,中國在開展文物普查工作時發現了這座驛站的文化價值。1996年,盂城驛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後的5年,內盂城驛進行了兩次修復。2013年,盂城驛的修復全面結束並對外開放。
2014年,盂城驛作為大運河的一部分被列為世界遺產。同年,盂城驛被列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2015年,盂城驛被列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2016年第一季度,盂城驛共接待了13.84萬名,創造了歷史新高。
總體布局
盂城驛的中心建築是一座三層樓高的鼓樓,坐北朝南,是盂城驛最高的建築。鼓樓底層的牆面嵌有《捐款紀念碑》和《重修盂城驛記》。第二層外部設有一塊寫有「古驛重光」的匾額;此外,鼓樓還設置了中國明史學會執行會長劉重日題寫的「置郵傳命」和中國國家外交部副部長姜恩柱題寫的「飛」等匾額。第三層外部的側邊則懸掛有匾額,上題「鼓樓」二字,由東南大學教授潘谷西所寫。建築還設有匾額「國脈所系」。在此可俯瞰周邊景色。
古驛的管理中心皇華廳又名正廳,當地人俗稱接官廳,是一座明代的五開間建築,舊時主要用來傳達政令、迎接官員賓客,堂中置有一副楹聯。駐節堂又稱後廳,是驛丞和州官接待來客的地方。堂內樑柱的歷史可追溯至明代,桌椅均由紅木製作,屏門上方懸有匾額,匾額上題寫有「駐節堂」三字,東西房均為寢房。後院則為驛卒舍和庫房廚房等地。此外,盂城驛內還設有息廳、敞廳、秦郵公館、驛馬飲水地等建築。
視頻
盂城驛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揭秘:古時候的八百里加急一般用於什麼情況? ,搜狐,2020-03-13
- ↑ 盂城驛獲批國家4A級旅遊景區,搜狐,201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