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桃花庵,品百味人生(史運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看桃花庵,品百味人生》是中國當代作家史運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看桃花庵,品百味人生
沒看苗文華主演的電影《桃花庵》前,戲劇與我,是淡淡喜歡那種吧。 網上或電視頻道上撞見了,也便停下看看;撞不見,也想不起來覓之來看。
直到在某一休息日,偶然看了一出由中國梅花獎得主、邯鄲東風豫劇團團長、豫劇桑派傳人苗文華領銜主演的豫劇電影《桃花庵》,居然一睹驚艷,再賞傾心,三品而依然愛意無盡。並由此走向了戲劇的縱深,在不長的時間內,不但看了崔蘭田等旦角大師的各種版本《桃花庵》,而且也看了唐喜成、劉忠河、李樹建等「紅臉王」演出的不同版本《三哭殿》,對博大精深、淵源流長的河南戲劇有了進一步了解。
說起《桃花庵》,我並不陌生。少年時,在我的老家臨汝鎮臨四村,村業餘劇團唱過這齣戲。演員都是熟的不能再熟的街坊鄰居,台柱子趙香出演竇氏,閆素菊出演蘇寶玉,我二姐扮演王桑氏。至今我還清晰記得,竇氏給貧寒交迫的王桑氏吃的那碗麵條,是用白紙裁成的細紙條當道具的,演出時,王桑氏狼吞虎咽的吃那「麵條",曾惹得我們那幫看戲的小夥伴們哈哈大笑。
九盡春回,竇氏登門樓思念離家的丈夫張才,恰逢知府蘇崑之子寶玉經過門前,因其酷似丈夫張才,便把他認為義子。四年後,貧婆王桑氏長街叫賣珍珠衫,竇氏認出此衫乃是張才之物,遂層層追問衣衫來歷,並親至桃花庵與妙善結為金蘭,將她請至家中仔細詢問,終得張才消息。原來,十餘年前,張才虎丘逛廟會偶遇妙善,兩情相悅,樂不思家。三月後,張才染病身亡,妙善產下男嬰,托王桑氏送與他人。男嬰即竇氏認下的義子寶玉。竇氏與妙善到蘇府認子,狀元寶玉深明大義,既不忘生育之情,又不忘養護之恩,認三人皆為母親,一家人在喜慶中皆大歡喜。
或許,少年時那些先入為主的印象之故吧,未看苗文華表演之前,我是不喜歡《桃花庵》的,一出閨怨悲哭戲而已,哭啼啼的,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對主人公竇氏,亦是不大欣賞的,想來,應該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吧?平凡到不能吸引住老公眼球的沒有個性的封建弱女子,要不,她老公怎會去虎丘觀廟會時,艷遇尼姑陳妙善,兩情相好、樂不思家,並一病至死呢?
苗文華演出的竇氏,卻改變了我曾經的看法。演出時,她一反常態,並不穿崔蘭田等其她演員喜歡穿的那種暗淡灰舊顏色的女戲裝,以此來表現角色的內心悽苦,反而一襲青衣飄飄,更兼其身材未發福,青衣在身,顯得雍容華貴,大家閨秀風範十足。
戲裡的她,舉手投足,搖曳多姿,移步轉型,曼妙生輝,一顰一笑,流風回雪,極盡女子的古典雅致,令人觸而忘俗。其唱腔,更是委婉細膩、字乖韻巧,聲情並茂,百句不竭,如珠落玉盤,清脆分明,如溪水潺潺,跌宕錯落。即使簡單的道白,也一波三折,音韻獨特,讓人再三品味留戀不已。尤其盤夫、索夫暨大堂追子中所表現出的有才、有智、有識,更令我欽慕。
如此才貌雙全女子,該是男子手心裡的寶吧?同為女子,我且愛憐不已,那張才,怎捨得將此賢妻拋之腦後三月而不思歸家呢?那尼姑庵中,青燈古佛為伴的孤苦伶仃美貌女子陳妙善,又如何不讓人心生憐惜呢?
事業,男人的立身之本,成功的事業,使男人渾身洋溢着青春與自信;愛情,卻是女人一生的滋潤,有了愛情,醜小鴨便是長空里的天鵝,眼眸流灑處,光彩照人。想那竇氏,在張才突然失蹤後,一人獨撐家庭,是蘇州城有名望的富戶,還能與知府結為親家,也算是有才能有事業的女子吧?只是這事業,雖繁華照人,卻沒給她多少幸福的感覺。首場戲裡,「九盡春回杏花開」的長段唱詞里,你可以感受到煙花三月里,一個女人的聲聲訴,訴不盡的無奈,訴不盡的悽惋!
想那愛情,終為紅塵男女躲不開的美麗誘惑吧?翩翩佳公子,家中縱有賢妻如花似玉,依然難敵天邊忽降誘惑!愛,終究不是絕對,多少人,能終生只迷戀一段風景,一段風情呢?何況,煙花三月本是春情萌動季節,又何況,那桃花庵又是萬樹燦燦桃花深映的清幽地呢?如此美景,如此時令,才被紅迷又紫牽,不足為怪。
男人與女人,事業與愛情,風流與執着,千年一路雨淋鈴,誰能化解男女之間這份命定的糾結?
如何誰都不傷,原本是個複雜的命題。魚與熊掌,終不可兼得,正如潛藏在男人隱秘世界裡的小三們,物質與婚姻,也非你可雙得。婚姻不是一夫一妻制的古代,張才尚做不到雙贏,是因為感情的厚薄,本系千古不可解決的難題呢,還是,他終不是男人中的極品呢?有幾人能如一代才雄李世民那樣,會讓長孫皇后那樣心甘情願主動勸他納妾呢?極品男人,終為少數。
這個季節,且讓我躲了紅塵的萬丈喧囂,靜靜品味桑派藝術的饒梁韻味吧!
看一段愛情傳奇,品百般人生滋味;留戀江南無雙風情,陶醉大師絕美藝術。更讓我為黨中央新近出台的那些振興復甦戲劇政策,發一聲由衷喜悅的長笑吧!
作者簡介
史運玲,女,河南汝州人,河南省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