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并不难求(刘丽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知己并不难求》是中国当代作家刘丽平的散文。
作品欣赏
知己并不难求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心领神会,那不是世人梦寐以求的对知己的最高境界的诠释吗? 《世说新语》里有一则顾和"搏虱如故"的故事:顾和当初任扬州州府从事的时候,农历初 一该进见长官了,他没有进府,暂时在州府门 外停下车。这时周侯也到长官那里去,从顾和 的车子旁边经过,顾和正在抓虱子,安闲自在, 没有动。周侯已经过去了,又折回来,指着顾和的胸口问道:“这里面装有什么?”顾和照样 掐虱子,慢吞吞地回答说:“这里面是最难捉摸地方。”…… "此中最为难测地":顾和“搏虱如故"的故事,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一个世情常态:人心难测。 尽管有钟子期和俞伯牙的高山流水。而世人依然叹息:知己难求。 那么,心有灵犀和顾和"搏虱如故"是否矛盾呢? 一场民俗文化表演,便是最好的答案。观看之后,蓦然发现,知己并不难求,通过彼此的交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打磨后,知己真的可以有。 首先观看的是民间的舞狮表演,想必大家都观看过。由于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对舞狮表演的感受一定不同。年轻时,无论看什么,都是走马观花,只看形式,很少思考,所以,尽管看过很多民间艺术,也只是表浅的赞叹一声:太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世间万物多了一份好奇心,于是,便开始学会思考,由于先天智慧不足,中年的我才渐渐学会思考事物的深层的逻辑关系。 舞狮,是两个人的精准配合才能完成的高难度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模仿狮子的各种细微的动作,更要兼顾狮子各种情形下的表情,舞狮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艺术和生活的完美结合,还要爬高上低,左顾右盼,试想,如果舞狮的两个人不能默契配合,怎么能体现舞狮艺术的精髓?而舞狮的两个人一定是经过千锤百炼,从思想上达到合二为一,想彼此所想,为彼此所为。不仅要有精神上的高度统一,还要做到丝丝相扣,不出一点纰漏,才能达到精神和身体的完美组合。当然,必须两个人有共同的目标做基础,才能做到思想和身体的高度统一。使舞狮成为一种经久不衰艺术形式。 我想,舞狮搭档的两个人一定不会是随便两个人就能做得到的,一定是两个可以成为知己的人,摒弃"此处最是难测地"的禁锢,向对方敞开心扉,千锤百炼,最终成为最好的搭档的。 而马术表演,让我对知己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常常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上看到关于马术的表演。而真正的现场观看,我是第一次,那精湛的表演,让我唏嘘不已。我看到的马术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故事,故事中有一个情节是人仰马翻的场景,我一直认为,人仰马翻一定是ps匹配成的,人和马怎么会有那般的息息相通呢? 然而,人和马真的有那般的息息相通。只见跑马场上,三匹马,最多时四匹马并驾但不齐驱的"搏杀"中,因故事情节的需要,有一匹马和骑马人需要在故事高潮时"人仰马翻"。不经意间,居然,真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有一匹马人仰马翻了。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能够理解,可这人与马也这般的心灵相通,着实让我惊讶了。难道人与动物之间也有心有灵犀吗?我于是又想到了部队上的训犬战士,在他们退役的时候,为何所训之犬那般的难舍难分? 也许我不懂心理学,也许我的认知没有达到更高的层次,那么,这般情形下的情景,可不可以用知己来表达呢?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以成为知己的两个人,和舞狮马术一样,一定要精神境界同步,而其他的事宜皆为次要条件了。 马克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故有: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之说。 而今,我真的明白"人生有涯,知识无涯。"的深刻含义了。不仅要读书,更要行路阅人。方得其中真谛! 由是,我得出结论:知己并不难求,看你想不想有。各位看客,我的结论是否有理呢?
作者简介
刘丽平,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