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记(褚福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磨刀记》是中国当代作家褚福海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磨刀记
厨房剪刀用久了,口钝如锉,剪棵荠菜根都有卸磨杀驴之感,故总在寻觅时机,欲把剪刀磨一下。
剪刀是六年半前在冲绳奥特莱斯大卖场里买的,造型精巧,不锈钢材质,钢火好,功能多,既可剪花草菜蔬,还能刮鱼鳞,开啤酒瓶,堪谓一刀多用,着实诱人。然凝眸标价,竟需六百多日元,顿觉太奢侈。迟疑不决许久,终在妻子的蛊惑下才收入囊中。
钝了口的剪刀,用一回,怨一次。怎奈自己不具磨刀技能,唯有一直留意、期许着机缘的降临。
腊月廿六,晌午时,妻子下楼去遛黄宝,行不多远,瞧见路边聚有三五人,上前细察,原是个老汉在给街坊们磨刀具,旋即折返回家取剪刀。我听闻开门声,颇蹊跷,心想遛狗咋那么快,经她解释,大喜过望,遂跟下楼去。
外面寒风飕飕,枯雨丝丝,人甫出楼,不禁打了个寒颤。想到要磨剪刀,愣是硬着头皮踱了过去。
抬眼望去,路侧停放着一辆斑驳的电动车,老汉躬身骑在木质板凳上,正“咔嚓咔嚓”给客人磨刀。抵近后,我静立一旁,默默打量着老汉。
老汉矮小,清瘦,六十七八模样,头戴灰呢帽,鼻梁上架副老花镜,脸若核桃壳,十根指头上帖了三四处创可贴。
他弯腰屈背的姿势让我蓦然想起犁田的水牛。恍惚中,他拿手指在刀刃上试了试,侧耳听见轻微的嚯嚯声,用布抹了抹,横过刀,把刀柄的那端递给客人,动作娴熟又暖心。
妻子乘隙递上剪刀,他默然接住,看了看,放到一旁,抬起低垂的头,嗡嗡道,今天忙,要稍等一下。张嘴时,我窥见他的门牙少了一颗,难怪讲起话来有些漏风。
须臾就轮到磨我家的剪刀了。妻子开始与老汉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开了。
老汉说,他是安徽人,八三年来到鹿城,因无文化,没特长,唯凭磨刀谋生。晨昏旦午里,不绝的咔嚓声中,风华青年蜕变成花甲老汉,也磨砺出他坚韧的意志,磨练出了一手过硬本领,不论哪种刀具,纵使原本钝得卷了口,到了他手中,仅需五六分钟,立马锋利毕现,削铁如泥。正是靠那双粗糙而灵巧的手,他 谈锋颇健的老汉倏地收住话头,动作也戛然而止,我诧异,注目一瞥,原是清水鼻涕挂下来了,他赶忙停下手来擤鼻涕。
寒冬腊月,人坐在风口里几小时,那种冷,怕是一想到都会竖起鸡皮疙瘩。遽然心生悲悯,兀自感慨,生存不易,想过得好些,尤难。
铿锵的咔嚓声在持续,意兴阑珊的妻子仍在与他攀谈,夸他手艺好,生意络绎不绝。他接过话茬,幽幽讲,正因为生意清淡,才每天骑着电驴,到各个区镇招揽业务,人既累又苦,却只能勉强养家糊口。
天色渐渐昏暗了下来,阴冷愈甚,忽想起,气象预报说,今晚至明天,鹿城或有大到暴雪。
剪刀磨完了,多时的困扰在老汉单调又诗意的旋律中迎刃而解了,劳动虽低微,却从容而不失尊严,令人肃然。
老汉发觉铆钉有点松,伸手取过榔头,垫于小铁墩上,轻敲了几下,而后从边上拽过块旧布条,试剪了两下,宛似剪纸,才将剪刀递给了妻子。妻子柔声问,多少钱?老汉回说,四块。妻子从钱夹内抽出一张五元纸币,递至他手中,顺口道,不用找了。老汉脸漾羞色,怔愣在那。这么冷的天,你跑那么远的路,多付一块也应当。他抿嘴浅笑,未再客套。
老汉索利收拾好东西,将板凳绑定在电动车后,轻灵地骑上去,妻子诚挚叮嘱,天快黑了,路上慢点开。老汉呲牙回了声谢谢,一转身,消隐在了薄暮里。[1]
作者简介
褚福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