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侍郎.夷陵秦家院子字派名.考析(秦德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秦侍郎.夷陵秦家院子字派名.考析》是中國當代作家秦德兵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秦侍郎.夷陵秦家院子字派名.考析
秦侍郎,何其人也?遠在京城,近在夷陵,他的故里就在今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鎮境內。
在宜昌,有兩位亦官亦儒享有盛名的明朝循吏,即吏部侍郎王篆和刑部侍郎劉一儒。「侍郎」,乃朝廷六部的「次長」,吏部執掌人事,刑部執掌司法,王、劉二人進則居廟堂之高兼濟天下,退則處江湖之遠而詩文著述,大名流芳。殊不知,同時期,宜昌還有一位與二者齊名的兵部侍郎,即秦侍郎,他大權在握,協尚書執掌軍事。
宜昌文史專家周德富先生在《明朝「鐵御史」王篆》一書中這樣介紹:「秦侍郎名秦國輔,與王篆、劉一儒同時貴顯,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被選調宮中擔當御前帶刀侍衛,隆慶時官至兵部侍郎,後致仕歸,朝廷猶令夷陵知州朔望問安」。此言有方圓百里民間傳說為證,亦有古籍文字可考。
然而,或因武將少有著述立說,或如古譜所言「後人式微」,或是楊知州「力除勢宦」的效應所致,秦侍郎在夷陵卻不見正傳。不過,他的英名在其故里已留下深深的印記,成為後世鄉人引以為傲的先賢。長久以來,民間廣泛流傳着夷陵知州楊春震利用陰陽術施陰招敗壞秦府宅地風水的故事及相關地名典故,而且輔公給後人還留有珍貴的文化遺產,即流傳幾百年的秦氏宗譜和可沿用上千年的字派名。隨着三峽秦氏「望江堂」族四修宗譜的編修,人們又揭開了歷史塵封的一頁。
秦氏「望江堂」族的血脈傳承
湖北夷陵,有個古老的地名,叫秦家院子。秦家院子坐落於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鎮香爐山東麓,位於白果樹瀑布(三峽大瀑布)流域中部,因當地秦氏曾屬「大戶人家」而得名。這裡的秦氏家族早先是國家移民「搬遷戶」,古譜記載:肇遷祖秦景江「明洪武初年奉詔調凡,偕弟景剛、景倫、景元、景明,自江西南昌府南昌縣南泉山鐵板橋朱氏巷啟程遷入,在秦家院子落籍啟後」,現已繁衍生息600餘年,傳承二十多代,秦侍郎就是肇遷祖秦景江的來孫。
該家族漸漸人興業旺,自五世開始「分家」外遷,形成四大支系,分別集居於黃花香爐山、下堡坪青山坡、霧渡河皂角樹、小溪塔岜峪坪及龍泉等地,僅吾輩(十八世)錄入族譜的男丁就有500之多。該宗族取名號為「望江堂」。
望江堂族先祖在秦家院子留有很多遺蹟,包括始祖世代相沿的宅居、始祖及秦侍郎的墳墓、西莊「墓彎」古墓群、相關地名典故等,其中尤為珍貴的是古老的族譜和字派名。
現今,人們尋根問祖、歸宗修譜蔚然成風,然而,若多姓氏族群因無宗族文獻資料可考,傳承脈絡不清,編修族譜很是為難。甚幸的是,幾百年來,秦氏望江堂族始終保持脈絡延續清晰、長幼倫紀有序,這都得益於古老的族譜和字派名之根基,由此使得有序可循和按部就班。下文對其字派名予以考析。
字派名原文與溯源
華夏漢民族傳統字派名多用四言、五言、七言或八言類詩體形式表示,一組字派就是一首詩,望江堂族秦家院子輩派為七言八句古詩,共五十六字,即:
以永應開士世榮 學文道德在登明
光宗顯祖宏恩大 良相忠臣廣澤仁
治化昌隆維邦定 賢才公正輔朝廷
本元興發紹芳盛 宜有萬紀長太平
字派是宗族的信息態存在,上述輩派名源遠流長,之所以能流傳至今,主要依託三種途徑。一是人們口口相傳及族人添丁起名時的實際應用,一般秦氏宗親都能以自我輩分為中心,像背歌樂句一樣熟背上下四五輩,一些有心人甚至可完整記憶,從而依次相傳。二是部分族人的碑文石刻傳記。例如秦學佩的高大墓碑就鐫刻有五十六字派名,因墳墓彎石及石碑砌築牢實,雖多次遭人破壞,但都未被撼動而倖存至今,由此就成了一部不朽的史書。三是系列族譜記錄傳世。望江堂族先輩秦國輔、秦師虞(字欽聖)、秦化聰(字漢文)分別於明朝嘉靖三十三(1554)年、清雍正十三(1735)年、清光緒三十三(1907)年編纂了一修譜、二修譜、三修譜,字派名相繼載入史冊而延傳下來。 該字派名的原創人是誰呢?古宗譜清晰可見:「秦國輔,官為兵部侍郎,院子五十六字之派是輔所作,舊譜之本是輔所修」,顯然,一修族譜和字派名是秦侍郎的傑作。
字派名寓意淺析
以永應開士➀世榮
以永續的志向,應承開啟讀書為士、世代榮達之勢。➀士:古時指讀書人或士族。
學文道德在登明➁
學文化,守道德,志在做一個可供國家進用的賢明之人。➁登明:意為進用賢明的人,見唐·韓愈《進學解》。
光宗顯祖宏恩大
為家族爭光,顯揚祖先的大恩大德。
良相忠臣廣澤仁
做良相忠臣,廣施恩澤仁義於民。
治化➂昌隆維邦定
治理國家,教化世人,使社會昌盛,維護國家安定。➂治化:意為治理國家,教化世人,見宋·陳亮《廷對策》。
賢才公正輔朝廷
選賢任能,公正處事,竭忠盡智輔佐朝廷。
本元➃興發➄紹➅芳盛
在故土,努力徵發利用人力物力,以傳承美好時局。➃本元:指故土。➄興發:指徵發調用人力物力,見《宋書·竟陵王誕傳》。➅紹:繼續、傳承之意
宜有萬紀長太平
如此而為,則可享有萬年之長的太平光景。
字派名是用來記錄宗族世系人名派輩的用語,系家族繁衍的倫理規範和文化密碼,是華夏民族普遍通行的宗法制度,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最直接的作用是族人生兒添女後「論字排輩」起名。上述秦氏字派共56輩,自秦侍郎的孫輩始啟用(他的8個孫子分別叫以廉、以孝、以忠、以傑、以龍、以鳳、以乾、以坤),時至今日已實際沿用23輩,照此速率,還可延續使用六百多年,可見先祖志向之宏遠,以後無論是「流宗」還是「轉宗」,那都是遙遠的未來式。
該字派充滿詩意,凝結着族魂,盛載着厚望,蘊含着豐厚的忠君安民、修身齊家、光宗耀祖思想,足見原創人不凡的的角色站位、家國情懷和文化素養,非高人莫屬。
事實也的確如此,原創人秦國輔文武雙全,彼時身為朝廷命官,首修族譜和編制字派,正是他功成名就之後和仕途如日中天之時,字裡行間顯露出「良相忠臣」的價值取向和角色烙印。
據「望江堂」秦氏族譜記載,秦國輔為秦氏六世祖,嘉靖三十二年舉人,聯捷進士,宮中御前帶刀侍衛,明穆年間屢官兵部侍郎,官居二品。輔公中舉後的次年(1554年),悉心編纂族譜和字派名,並為先父和肇遷祖立碑修墓,顯然是居廟堂之高后「光宗顯祖」、福蔭後人的意向踐行。
同時,該字派名也印上了家族文化特色。據秦家院子現存碑文和族譜記載:秦侍郎的太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大明處士」(有些地方已將此類遺蹟作文物保護),屬習儒業通經史之賢士,家族習文尚武、耕讀傳家的思想也滲透於字派名文字之中。有人說,該字派名還蘊含《易經》的意念,恕我才疏學淺,不知其妙。
「五十六字派」是「望江堂」族發祥地秦家院子的輩派名,除此,還另有三個分支的字派名。樹大分丫,人多分家,該家族興旺發達後,其中三支分別遷入他地,雖說現今騎車一兩個小時就可抵達,但那時隔山隔水和交通落後,相互交往如同咫尺天涯,難得見面和交流,所以不得不各自為陣,獨立字派,繼而擴展到「四梁八柱」的局面,正是吳緒久教授所描述的情景:「及至夷陵一族,香爐山麓深紮根,青山坡中敢披荊,岜峪坪下樂耕種,秦家灣里話豐登,皂角樹蔭佑百載,龍泉更看槐英彩……幾經滄桑族愈望,一輩更勝一輩人」。
隨着社會的進步,相互交流日趨增進,且有族譜和輩譜的維繫,大家族漸漸形成了輩派名歸一統的共識。族人秦化聰早在1907年三修族譜時,就提出了四支合一、回歸院子派的念想,認為「其心始安,其理始得,其名始正,其族始合」,繼而擬定方案,連綴成句。2015年,望江堂族成立了以族人秦玉龍為主任、秦道祥為主編的四修族譜編委會,秦德標、秦德聲、秦裕新等主筆,在新宗譜里編錄了「支系派名考」及縱橫「對照表」,將四支整合歸一的方案進一步細化,並獲得普遍認同,有的支系已付諸實踐,而且四支輪流坐莊、在秦家院子三年舉行一次祭祖活動已成慣例,始祖景江公的後裔又「名正延順」地融為一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