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窃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窃听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窃听

外文名称: Eavesdropping

设备分类: 微型录音机、无线窃听器、电话窃听器

应用范围: 通话录音、GPS定位技术

窃听即偷听讲话。是间谍活动中窃取情报的主要手段之一。 自古以来,各国间谍机关都把窃听作为获取情报的一种重要手段。当代各国,已把窃听与电子侦察作为窃取其他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工业情报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现在的窃听器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制作精细,伪装巧妙,甚至使人难以发现它的存在。当代的窃听器,有微型录音机、专线麦克风窃听器、无线窃听器、电话窃听器、红外激光窃听器、微波窃听器等等。[1]

概念介绍

概述

窃听技术是窃听行动所使用的窃听设备和窃听方法的总称,它包括窃听器材,窃听信号的传输、保密、处理,窃听器安装、使用以及与窃听相配合的信号截收等。 常运用在通话录音、GPS定位技术、基站定位手机定位技术上。

反窃听技术是指发现、查出窃听器并消除窃听行动的技术。防窃听是指可能被窃听的情况下,使窃听者得不到秘密信息的防范措施。

"窃听技术"的内涵非常广泛,特别是高档次的窃听设备或较大的窃听系统,应该包括诸如信号的隐蔽、加密技术、工作方式的遥控、自动控制技术,信号调制、解调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信号处理、语言识别、微电子、光电子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很多领域。这里我们讲的"窃听技术",主要是指获取信息的技术方法,也包括获取的信息的传递方法。

技术原理

在弹性媒质中,如果波源所激起的纵波频率在20-2000赫兹之间,就能引起人的听觉,这种纵波称为声波,相应的振动称为声振动。

声波是一种波动,因此它具有波动的一切特性,能产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军事上根据声波的特性,制造了多种多样的窃听器。

例如,一种在与邻国接壤的军营哨所中被人们形象生动地称作"大耳朵"的窃听器。这种窃听器有一个特别大的圆盘,圆盘朝前的一面为抛物面,当正前方传来的声波碰到圆盘时,根据波的反射原理,会被圆盘反射聚集在焦点上,来自其他方向的声波则不会聚焦。在焦点上放置一个能接收微弱声音的微音器,从正面传来的微弱声音激励微音器工作,将声能转换成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再由窃听人员使用耳机监听。这种抛物面式窃听器能够拾取较大面积的声能,窃听距离可达几公里。

根据同样的声波反射折射原理,还可制成外形象扩音喇叭一样的远距离定向麦克风窃听器。为了提高灵敏度和指向性,还可根据双耳效应。用两个喇叭拾音。所谓双耳效应。就是来自正前方的声音同时到达双耳,而来自侧面的声音。由于传播路程略有差异,总是一个耳朵先听到,另一个耳朵后听到,分析两耳听到声音的时间差,就可确定声音的方向。

为了便于携带,还根据波的迭加原理制成了外形象鸟枪的窃听器,窃听者只要把"鸟枪"的枪口对准被窃听的方向,就能取得较好的窃听效果。这种"鸟枪"窃听器在它长长的枪管上开有很多规则排列的小孔,当声波从正前方传来时,经过小孔进入枪管,就会在枪管尾部的微音器处互相加强;而当无关的声波从枪管两侧传来时,经小孔进入枪管后则互相抵消,这就使监听人员听不到与窃听对象无关的声音。而只拾取被侦察方向的声音。声波是疏密波,在稀疏区域实际压强小于原来的静压强,在稠密区域实际压强大于原来的静压强,声压的周期性变化可以控制电流的周期性变化,从而把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经输送线传到电声装置,再将电信号转换为声信号,以供监听人员接收。这种利用声振动产生声压传递信号的原理,不仅是窃听器的工作原理,也是电话机的工作原理。日本平均每二人有一架电话机,美国平均每三人有二架电话机,所以电话窃听常被利用。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窃听器的两根接线接到电话线路上,直接截获电话线路里的电流信号。但是电话窃听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的。例如尼克松水门事件,就是因围绕着共和党"支持尼克松总统竞选委员会"顾问麦考特在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电话里安装窃听器而引起的一场大风波。为了巧妙伪装,窃听者常把窃听位置选择在电话线路的接线盒内、分线箱上,尽量不入侵室内。已有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旁听设备,一旦有人拿起手机准备打电话,电话集中台便自动开始工作,数字显示器就显示出该电话机的号码,自动报时器报告通话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录音机录下电话内容。此外,还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将感应线圈设置在电话线外、电话机下,以此来窃听电话内容。

技术发展

为了窃听某室内人员的动静及谈话内容,还可利用专门的窃听器。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窃听器日益趋于小型化、微型化。有的窃听器做成黄豆粒或针尖那幺小,埋设在墙壁、电话机、电灯沙发、椅子里.用一对导线将信号引出来。窃听者在远远的地方即可听到室内的动静,其拾音范围可达10米左右,甚至连写字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为了减少专设线路和解决窃听器的用电问题,往往就利用室内电源插座上的交流电,窃听者只要在电源插座上附设小小的配件,窃听麦克风拾取的谈话声音,送到电源线上传输出去。窃听者在电源线路的任何位置接上一个载波接收器,便能听到室内的谈话。

专线窃听器的缺点是必须进入被窃听者的房间,以便安置窃听器和线路。一旦被对方发觉,就会招惹许多麻烦。而利用无线电波和微波进行窃听,就能克服专线窃听的弱点。例如,国外曾有一种伪装成航空卡片架的窃听器,上面用法文写着"航空运输联盟"等字样,但实际上把微型麦克风窃听发射机、遥控接收机和电池等装在不到1厘米厚的木板底座里,上面的金属框架就是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有的微波窃听器可以制得很小,隐藏在提包、首饰、钢笔、眼镜、鲜花、领带、钮扣、甚至餐厅服务员临时送上的调料架、烟灰缸之中。此外,还可将拾音器、信号放大电子线路、电池、天线等装在特制的炮弹中,在作战之前伴随火力侦察,发射到敌方的哨所、驻地、指挥部附近,或交通要道等处,它可以起着侦察兵起不到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新成就的不断出现,窃听技术越来越升级,其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如激光窃听、辐射窃听等新的窃听技术相继问世。据悉,有的国家窃听机构的工作人员达数万人,从陆地、海洋到空中都有其窃听哨。在1990年的海湾危机中,美国的"大耳神"卫星秘密窃听系统又大显身手,它配合"卫星眼"对伊拉克战场进行持续地监视,甚至连伊拉克坦克车指挥员间的无线电通话也可以被窃听到。

当然,在窃听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反窃听技术也随之不断提高,不仅靠人工、而且还可利用专门的仪器搜查窃听器。为了避免被窃听,也可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用特制的"笼子"把办公室屏蔽起来,使对方收集不到谈话的内容。

窃听器

世界上最早的窃听器是中国在2000 年前发明的。战国时代的《墨子》一 书就记载了一种 "听瓮"。这种"听瓮"是用陶制成的,大肚小口,把它埋在地下,并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人伏在上面就可以倾听到城外方圆数十里的动静。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一种 "地听"器。它是用精瓷烧制而成,形状犹如一个空心的葫芦枕头,人睡卧休息时,侧头贴耳枕在上面,就能清晰地听到30 里外的马蹄声。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他著名的《梦溪笔谈》一书中介绍了一种用牛皮做的 "箭囊听枕"。他还科学地指出,这种"箭囊听枕"之所以能够听到 "数里内外的人马声",是因为"虚能纳声",而大地又好像是一根 "专线",连接着彼此两个地点,是一种传递声音信号的媒介。在江南一带,还有一种常用的 "竹管窃听器"。它是用一根根凿穿内节的毛竹连接在一起的,敷设在地下、水下或隐蔽在地上,建筑物内,进行较短距离的窃听。

自从1876年英国青年亚·贝尔发明有线电话以后,这些使用了几千年的原始窃听器,才渐渐退隐出了间谍舞台。

电话窃听

建立系统

通过电话交换机控制用户电话,建立电话窃听系统,对侦察目标电话进行截听。据报道,电话通信进行24小时不间断窃听的专职人员:法国2800人,美国6500人,英国3000人,一原苏联5500人,西德2900人。全世界窃听电话通信的专职人员约35000人。这种窃听电话系统很大,自动化程度很高,只要目标电话一使用,监听设备立即起动实施窃听,始叫话机的号码、通信的日期和时间也同时被自动记录下来。

串音窃听

利用电话线路的串音窃听。是指一路电话线上可能感应了另一路电话线上的电话信号。这是由于电话线、变压器或其它线路元件并置后互相电磁感应造成的。对于技术质量比较差的通信线路,如采用架空明线或质量差的通信电缆,有时两条线路只要有几十公分长的一一R相互平行,就能产生足够强的串音。这种串音有时直接听不出来,但用放大器放大便可听清楚。早期有的国家的情报机关利用这种特性设计制造串音窃听器,提供给他们秘密派往外国的间谍使用。他们在居住地把电话串音窃听器跨接在电话线上,窃听与此线平行的其它线路里的通话声。 随卷走信线路及通信设备的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优质的通信电缆及光纤电缆替代了架空明线,给串音窃听增加了困难。

窃听器件

在电话系统里安装窃听器件,窃听通话内容。利用电话系统的某一部分窃听房内谈话声。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