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窦默墓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窦默墓碑位于河北邯郸肥乡县城西村,立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篆额“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窦公神道碑”,青石质,龙首,通高4.7米、宽1.1米、厚0.33米。[1]

窦默生平

窦默(1196-1280),初名杰。字子声,又名汉卿,广平肥乡县(今邯郸市肥乡区)城西村人。元初名臣、名医、名儒,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即皇帝老师)、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等职,累赠太师、魏国公,谥号文正。

窦默是我国针灸史上的名家之一,他的“流注八穴”、“补泻在于手指”、“莫如用针”、“气至沉紧”等针灸学说,对后世针灸医家颇有影响,对针灸学的发展具有一定贡献。 元至元十七年七月十二日,窦默以疾薨于京师,卒年八十五岁。讣闻,帝深嗟悼,厚加赙赐,葬肥乡。

窦默墓碑

窦默墓坐落在肥乡县翟固乡城西村西南,距县城6.5公里,面积十五平方米,为元代所建。窦默墓碑立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清同治元年(1862年)教谕赵文廉曾捐款重修。1983年,县人民政府重建碑楼,高7.2米,宽2米。墓碑四周筑有透花围墙,并树有保护标志。

窦默墓碑碑首为四龙蛟蟠,龙首与碑身连为一体,碑文阳面和阴面共1695个字,刻36行,每行30-60个字左右不等。碑文由名家王盘撰文,胡祗遹书丹,商挺篆额,立石人为窦默之子窦履。文笔流畅,楷书遒劲有力。碑文内容主要记述了窦默年轻时代,元军南下,家破人亡,逃亡在外,曾学医,后应忽必烈召,封为侍讲学士、昭文馆大学士等,是忽必烈的主要汉人顾问之一。还记述了其同姚柜、许衡等人的交往。其碑文记载翔实,为研究元史,特别是窦默本人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具有一定的学术史料价值。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窦默墓碑原文

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窦公神道碑

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王盘撰

少中大夫、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胡祗遹书丹

正奉大夫、前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商挺篆额

至元十七年秋七月十有二日,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窦公,以疾薨于京师。讣闻,上深悼惜,赙恤其家甚厚;皇太子送楮币二千缗以供葬事。以是年十一月庚戌日,葬于广平府肥乡县兴教乡之先茔。皇太子令旨,命翰林学士王盘定撰碑文。盘谨按行状: 公讳杰,字汉卿,世为广平府·肥乡县人。其先出汉大司空融,世代绵远,无谱牒可征,不能纪其世次远近。曾祖亨。值金·正隆间,料民为兵,曾祖以丁力富强,被选为签军之家,乡人遂以签军目之。祖荣,父思,隐德不耀。

公幼好学,喜读儒书。叔祖旺,为郡功曹,充执事权,家门荣润,亦欲使公改业。公曰:“趋近利而弃远图,非计也,不若仍旧。”卒不改。年二十,值国朝兵南下,亲属亡没,家业荡尽,惟余一身,暮夜潜出,收亲属之可识者,埋瘗讫,即南走渡河,依母党吴氏。居三年,有清流河医者王氏,妻以其女,且授公以方脉之术。公由是从容安居而生理赡足,平昔义理之学益得所养而日进于高明矣。壬辰岁,河南破,又丧其家,由陈走蔡,由蔡渡淮,由淮至德安。有孝感县令谢宪子者,一见如故交,遂馆于其家,日相与讲明伊洛程张义理之学,比之在北方时,又益精切矣。丙申丁酉岁,中书 杨君惟中,奉朝命招收三教,公应募北来,遂得复归乡里,更其旧名曰默,字子声。乡人好学者来问经书,疾病者来求医药,率皆欣然应答,人无贫富贵贱,视之如一。针石所加,医药所施,病辄痊安,而未尝有一毫责报之心。久之,道誉益重。

是时,今上在潜邸,闻其贤,将召之。公深自韬晦,罕所应接。己酉岁,使者持教令至,先使公之友人以私意往见公,使者微服蹑其后。公不得已,乃出拜。命大名官府即日赍遣就道。既至入见,上问以治道,公首以三纲五常为对。上曰:“何谓三纲五常?”公一一敷演具言之。上曰:“人道之端,孰大于此。失此,则不名为人,且无以立于世矣。”遂大称旨,一日三召,或至夜分不寐。公又言:“帝王之学,贵正心诚意。心既正,则朝廷远近莫敢不一于正矣。”自是燕见晤语无时,不令暂去左右。一日言及治道,因问:“今之明治道者为谁?”公以姚枢对,即日遣使召之,后仕至中书左丞。壬子岁冬,上命公往诣曲你河拜见太后,赐之貂帽、貂裘、靴袜称是。既至,太后问:“汝为何等人?”公以孔夫子门弟子为对,乃命之坐,赐之酒食,顾遇之礼甚厚。

时皇太子未冠,上命公教之。上将往征大理,以玉带钩赐公,且曰:“此金内府物也,汝老人,被服为宜,太子见我所赐物,如见我矣。”公留数年,请南还。上命大名、顺德两处,各给第宅及土田、婢仆、冬夏衣服,岁以为常。庚申岁,上登宝位,首召公至上都,问曰:“朕欲求一个如唐太宗时魏征等辈人物,可得否?”公对:“犯颜谏诤刚毅不挠,许衡即其人也。若识深虑远,有宰相才,可大用者,则万户史天泽即其人也。”不数日,拜天泽为左丞相。授公太子太傅,公固辞曰:“东宫未正位号,臣何敢先受师傅之名。且臣才学空疎,不称众望。”五辞乃得免,改授翰林侍讲学士。

王文统拜平章政事,上颇委注。公奏曰:“陛下初登宝位,天下之人引领望治,朝廷宜得端方忠厚之人,以立万世基本。王文统乃机谋权诡之士,不可大用。”一日,同在上前,又面诋之曰:“此人学术不正,他日必为天下祸。”是岁冬,公以疾归家。明年,文统败,上追忆公言,尝谓人曰:“曩言王文统不可用者,惟窦汉卿一人。向使更有一二言,则朕宁不思之。”又尝谓侍臣曰:“朕访求贤士几三十年,惟得窦汉卿、李状元二人。”又曰:“如窦汉卿之心,姚公茂之才,合而为一,始为完人。”遂遣使召公还京师,益被信遇,赐之第宅,月给俸廪,国有大政,辄以咨访。公又奏言:“三代之有天下,所以风俗纯厚、历数长久者,皆自设学养士所致。方今宜建学立师,博选贵族子弟教养之,以立风化之本。”于是拜许衡为国子祭酒。至元十一年,迁嘉议大夫,职如故。公年老不视事,家居养疾,上数遣使候问,时以珍玩枕杖、名果异味赐之。东宫礼意又有加焉。十七年,又迁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竟不起,享年八十有五。

公前娶两王氏,皆早卒。再娶夫人贾氏,出曹南大家,慈惠贤淑,治家有法。次室王氏、荣氏。 子男一人,曰履,今为奉训大夫、中书吏部郎中,挺特有父风。 女三人,长适中顺大夫、淮西道宣慰副使刘执中;次适金紫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刘秉忠;其季适承直郎、大名路总管府判官刘珪。 大抵士君子之学,贵乎知道,不贵乎骋才。盖知道则循天理,骋才则徇人欲。若窦公之学可谓知道者欤?不泛溢于词章,不驰骛于功利,清修寡欲,惟理是依。一旦值遇昌辰,骤登荣贵,其冲淡贫,约与居山林时略无少异,而忠言谠论裨益宸聪,善诲良规封植国本。其言史天泽有宰相才,王文统不可大用,荐许衡为国子祭酒以教胄子,若是者,皆深识远虑,有裨于国家之大者也。[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