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立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立教》选自元末明初刘基创作的笔记--《郁离子》第九卷。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1]

原文

郁离子曰:“今有人焉,坐高堂之上,指使臧获,则不得其心者十恒七八。不得其心而怒叱左右,甚之色与声并厉。左右承颜而接官,惧其怒之将己迁也,而亦以厉出之。受指使者不知吾怒之所在,则仓惶而愈乱,愈不得于吾心,则吾之怒愈加,出愈厉。承颜而接言者亦不知吾怒之所在,以意度意,愈甚而愈吾违。故小怒则小违,大怒则大违,虽以挺临之,不能使之得吾心也。是故君子之使人也,量能以任之,揣力而劳之;用其长而避其缺,振其怠而提其蹶;教其所不知,而不以我之所知赍之;引其所不能,而不以我之所能尤之。诲之循循,出之申申,不震不暴,匪怒伊教。夫如是,然后惩之而不敢怼,刑之而不敢怨。诗曰:‘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如是,斯可以为民之父母矣。”

译文

郁离子说:“现在有的人坐在高堂之上,指使奴婢,而不能随他的心意的,十个人中常常就有七八个。不能随他的心意,他就怒斥左右,甚至声色俱厉。左右的人看着他的脸色而接话,害怕他发怒了将迁怒到自己的身上,并也是声色俱厉地把他赶出去。受指使的人不知道主人为何发怒,就仓惶失措并越发慌乱,就越不得我(主人)的心意,而我(主人)的怒气就越发增加,赶出去就越多。仰承着主人脸色而接话的人也不知道主人为何发怒,使用自己的想象揣度主人的意图,越是这样就越是违背主人的心意。因此主人小怒他们违背的就少;主人大怒,他们违背的也就多。即使是把剑挺起来架在了他们的头上,还是不能合乎主人的心意。所以君子使用人,酌量他的才能而任用他,揣摸他的能力而役使他;用他的长处,而避开他的短处,使他振奋精神;教给他所不知道的,而不用自己所知道的去责备他;引导他所不能的而不凭自己所能的埋怨他。教诲他要循循善诱,反复不断地给指出,不发怒不暴躁,不怒气冲冲教育他。如果这样,然后惩戒他,而他也不怨恨,刑罚他,而他也不敢抱怨。《诗经》里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如果这样,这就可以做百姓的父母了。”

寓意

正所谓“长亦能长,短亦能短”。用人应知人善任、量才使用、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教育培养人应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作者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2]

视频

立教 相关视频

来听刘伯温《郁离子》中“道士救虎”的故事!涨知识
陈胜华转述<郁离子>新书发布

参考文献

  1. 刘基主要著作,文学360, 2020-04-20
  2. 揭秘大明王朝第一谋臣刘伯温 ,搜狐,201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