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立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立教》選自元末明初劉基創作的筆記--《郁離子》第九卷。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1]

原文

郁離子曰:「今有人焉,坐高堂之上,指使臧獲,則不得其心者十恆七八。不得其心而怒叱左右,甚之色與聲並厲。左右承顏而接官,懼其怒之將己遷也,而亦以厲出之。受指使者不知吾怒之所在,則倉惶而愈亂,愈不得於吾心,則吾之怒愈加,出愈厲。承顏而接言者亦不知吾怒之所在,以意度意,愈甚而愈吾違。故小怒則小違,大怒則大違,雖以挺臨之,不能使之得吾心也。是故君子之使人也,量能以任之,揣力而勞之;用其長而避其缺,振其怠而提其蹶;教其所不知,而不以我之所知齎之;引其所不能,而不以我之所能尤之。誨之循循,出之申申,不震不暴,匪怒伊教。夫如是,然後懲之而不敢懟,刑之而不敢怨。詩曰:『豈弟君子,民之父母。』如是,斯可以為民之父母矣。」

譯文

郁離子說:「現在有的人坐在高堂之上,指使奴婢,而不能隨他的心意的,十個人中常常就有七八個。不能隨他的心意,他就怒斥左右,甚至聲色俱厲。左右的人看着他的臉色而接話,害怕他發怒了將遷怒到自己的身上,並也是聲色俱厲地把他趕出去。受指使的人不知道主人為何發怒,就倉惶失措並越發慌亂,就越不得我(主人)的心意,而我(主人)的怒氣就越發增加,趕出去就越多。仰承着主人臉色而接話的人也不知道主人為何發怒,使用自己的想象揣度主人的意圖,越是這樣就越是違背主人的心意。因此主人小怒他們違背的就少;主人大怒,他們違背的也就多。即使是把劍挺起來架在了他們的頭上,還是不能合乎主人的心意。所以君子使用人,酌量他的才能而任用他,揣摸他的能力而役使他;用他的長處,而避開他的短處,使他振奮精神;教給他所不知道的,而不用自己所知道的去責備他;引導他所不能的而不憑自己所能的埋怨他。教誨他要循循善誘,反覆不斷地給指出,不發怒不暴躁,不怒氣沖沖教育他。如果這樣,然後懲戒他,而他也不怨恨,刑罰他,而他也不敢抱怨。《詩經》里說:『平易近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如果這樣,這就可以做百姓的父母了。」

寓意

正所謂「長亦能長,短亦能短」。用人應知人善任、量才使用、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教育培養人應和顏悅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

作者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2]

視頻

立教 相關視頻

來聽劉伯溫《郁離子》中「道士救虎」的故事!漲知識
陳勝華轉述<郁離子>新書發布

參考文獻

  1. 劉基主要著作,文學360, 2020-04-20
  2. 揭秘大明王朝第一謀臣劉伯溫 ,搜狐,201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