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胸山鷓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胸山鷓鴣

中文學名: 紅胸山鷓鴣
拉丁學名:Arborophila Galliformes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雞形目
科:雉科
屬:山鷓鴣屬
種: 紅腳山鷓鴣
命名者及年代:Gmelin, 1789
英文名稱: Collared Partridge
英文名稱: Rickett's Hill-partridge
保護級別: 易危(VU) IUCN標準

紅胸山鷓鴣[1](學名:Arborophila mandellii):體長為24-28厘米;體重268克。頭頂至後枕暗栗色,眉紋暗灰色,一直往後延伸至後頸上部會合。口角處有一對短的八字須狀羽。上體為橄欖褐色。喉淡橄欖綠色,胸部深栗色,胸與喉之間有一個由黑、白兩色構成的雙重橫帶將它們截然分開。下胸、腹和兩脅藍灰色,兩脅還具栗色和白色的斑點。虹膜褐色或紅褐色,嘴黑色,腿、腳淡紅色。

主要棲息於海拔1200-2500米的茂密常綠森林中,尤其在林下植物茂盛的常綠林帶較為常見。以小群棲居。雄鳥春季異常喧譁,常飛上榿木棲木鳴叫。分布在錫金、不丹和印度等,在中國境內西藏東南部墨脫附近的丹巴江和米許密山一帶。

== 外形特徵 ==  

紅胸山鷓鴣雄鳥頭頂至後枕暗栗色,眉紋暗灰色,一直往後延伸至後頸上部會合。口角處有一對短的八字須狀羽。上體為橄欖褐色。喉淡橄欖綠色,胸部深栗色,胸與喉之間有一個由黑、白兩色構成的雙重橫帶將它們截然分開。下胸、腹和兩脅藍灰色,兩脅還具栗色和白色的斑點。虹膜褐色或紅褐色,嘴黑色,腿、腳淡紅色。

叫聲:響亮、飽滿的長音接以一連串上調的雙音直至高潮。聲似紅喉山鷓鴣

雌鳥額、頭頂和眼先暗栗色,頭頂後部和後頸褐色。眼前部的下邊具一狹窄的淡黃色條紋,向後延伸與暗灰色的眉紋在後頸左右相遇。後頸下部和上背淡紅栗色並具黑斑。頸側棕色雜以黑點。背、腰、尾和尾上覆羽橄欖褐色,具黑色羽緣或斑。肩和翅覆羽與背同色。翼羽褐色。頦、喉淡橄欖栗色,後具一白色塊斑和一條黑色領環。上胸栗色,下胸至肛周灰色,兩脅具栗色及白色斑點[2]

生活習性

紅胸山鷓鴣常成以小群棲居和活動,多近溪水。性情極為膽怯,常藏匿於林下、灌叢或草叢中,通常也很少起飛,常在林下灌叢和草叢中活動和奔走。受驚後通常作短距離跑動,而後蹲伏於灌叢等隱蔽物下,或飛行數米遠即遁入高草叢中。僅在十分危急時才突然起飛。活動時常鳴叫,雄鳥春季異常喧譁,常飛上榿木棲木鳴叫。叫聲響亮、飽滿的長音接以一連串上調的雙音直至高潮。聲似紅喉山鷓鴣。

覓食時常成對或結成小群遊蕩,在灌叢地面上扒 開地上落葉層尋覓昆蟲和種子為食。主要以甲蟲、白蟻等昆蟲和小型無脊椎動物以及植物種子等為食。常在林下地面上落葉層中覓食。中午天熱時休息或到小溪邊喝水。[3]

棲息環境

紅胸山鷓鴣主要棲息於海拔1200~2500米的茂密常綠森林中,尤其在林下植物茂盛的常綠林帶較為常見。叫聲為響亮、飽滿的長音接以一連串上調的雙音直至高潮。關於它的食性和習性迄今尚無詳細報道。

生長繁殖

繁殖期為4~6月份,營巢在海拔1500~4000米之間的山地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利用地面天然凹坑或由雌鳥在地上刨一個小坑即成。巢周圍多有茂盛的灌叢或林下植物遮掩而不易發現,但有時也在林下植物較稀疏的地方營巢而不甚隱蔽。紅胸山鷓鴣每窩產卵3~6枚,卵的大小為44×34.4毫米。孵化期20~21天[4]

分布範圍

紅胸山鷓鴣在國外見於錫金、不丹和印度等,在中國境內僅見於西藏東南部墨脫附近的丹巴江和米許密山一帶。

紅胸山鷓鴣是棲息於中國西藏東南部丹巴江和米許米山一帶的留鳥。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在中國為極罕見留鳥。分布在西藏東南部的丹巴曲和伯舒拉嶺地區。

雖然該物種分布範圍較廣,但它發生的密度低,是塊狀分布。適度數量少,並有可能在其分布範圍內迅速不斷下降,因此被列為近危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5]。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