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綿拳是一種均勻柔和、圓活連貫、剛柔相濟的傳統拳術,屬於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的運動柔似棉花,形意相隨,連綿不斷,動作運行處處為弧形,同時勁力寓於其中,舒展沉實,得勢則剛,擊人以寸勁,實用性強。
2014年11月11日,綿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歷史源流
綿拳起源於何時、何地、由何人所創,至今尚難找到確鑿的證據。但是通過上海綿拳代表人物孫福海之子——孫長根、弟子孫寶慶的回憶,可以確定在上海最早傳播綿拳的人是孫福海的師父孟光銀。1920年前後,孟光銀來到上海傳授綿拳,並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創新和完善。
孟光銀(原名孟招德,又名孟關宇或孟關雨),原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滄州順德鏢局的鏢師,主要在山東、河南兩地走鏢,後拜一位經商的老翁學拳而得綿拳。這在清末民初武術家吳志青所撰寫的《太極正宗》中收錄的《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一文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上海李瑞九家曾聘有拳術教師孟某,所擅長之拳稱綿拳,共有八路架式,亦有兩人推手法,用意頗似太極。聞孟某少時,在山東、河南之間保鑣為業,富有膂力,尤善單刀,其名頗顯。孟年少氣盛,自負其技睥睨儕輩,一日攜鑣投宿於旅店,與同道者談武藝,有旁若無人之概。忽有同宿一鬚髮皓然之老叟在旁冷笑,鄙視之意現於顏色。孟不能堪,忿然謂叟曰:若龍鍾似此,豈亦能武,將毋倚老賣老,以為我沒奈何乎?叟從容曰:強中更有強中手,武藝誰敢稱能,因見汝年輕,不知天高地厚,故不自覺其笑之出於鼻也,怒將何為?孟益不能忍,必欲與叟較,叟亦不辭。孟方出手,已跌數步,意不測叟以何種手法,能跌人如此乾脆。孟初以叟年邁,恐其不勝技擊,故出手未盡其長。至此,乃以全力赴之,不料一迎叟身,手腳如被蛛網纏縛,有力無所施,欲跳脫亦不可得,中心惶急,遍身汗出如流。見叟張兩臂往復搓弄如玩圓球,神氣閒逸,絕無尋常比試態度。孟始知非敵,跪請拜師。叟曰:拜師則可,但汝當棄所業隨我經商。孟亟思得其傳,竟棄鑣業,從叟往來販運於山陜之間。
這段文字記載為綿拳的早期發展提供了佐證。文中較為詳盡地記載了孟光銀學習綿拳的經過。然而,「老翁」是自創綿拳,還是從他人學的綿拳,由於史料的缺乏,已不得而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孟光銀學得綿拳的時間應該是在民國以前。也就是說,綿拳至少在清代就已經形成並開始流傳了[2]。
據文中記載,孟光銀來到上海住在富商李瑞九家,並被聘為拳術教師教授綿拳。孫福海是孟光銀在上海收的最早的徒弟之一,他隨孟光銀學習綿拳達八年之久,得其真傳,成為綿拳的積極傳播者。20世紀50年代初,孫福海遷至上海蘭桂坊(上海市楊浦區蘭州路857弄7號),並在蘭桂坊教授綿拳。當孟光銀逝世後,孫福海尊師遺囑,專教勞動人民,以便作為他們防身自衛、強身健體之用。其間,孫福海在所學綿拳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最後發展成了符合上海地域文化的綿拳。由於孫福海在世時收徒較多,這樣孫福海就成為了上海綿拳的代表人物。孫福海傳其子孫長根、孫林根及弟子孫寶慶、楊連權、田其芳、陸鳳池、顧祝卿、王松榮、朱葆生、盧德成、王志文、葉秀成、唐存貴、陳博群、馬益州等人,這些人也都成為上海綿拳的積極傳播者。
拳理特點
綿拳的拳理特點:
1、剛柔相濟,注重技擊
2、近靠遠打,後發制人
3、下盤穩固,力由腰發
4、呼吸自然,收放自如
5、功法架子,內外兼修
視頻
綿拳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綿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 ↑ 【中華武術】綿拳的源流 ,搜狐,2017-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