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缬沙坦氢氯噻嗪分散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缬沙坦氢氯噻嗪分散片血管/紧张素 I 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重要活性成分,与各种组织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发挥广泛的生理作用,包括直接或间接参与血压调节。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强的缩血管物质,可发挥直接的升压效应,还可促进钠的重吸收,刺激醛固酮[1]分泌。

缬沙坦是一种口服有活性的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 Ang ) Ⅱ受体拮抗剂,它选择性的作用于 AT1受体亚型,与 AT1受^体的亲合力比与 AT2受体的亲合力强 20000 倍。缬沙坦阻断了 AT1受体的作用后,升高了的血管紧张素Ⅱ可能会刺激未被阻断的 AT2受体。AT1受体亚型介导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反应,AT2受体亚型是抗衡 AT1受体作用的,缬沙坦对 AT1受体没有部分激动的活性。

缬沙坦不抑制 ACE(又名激肽酶Ⅱ),此酶使血管紧张素 I 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且降解缓激肽。缬沙坦对 ACE 没有抑制作用,不引起缓激肽和 P 物质的潴留,故不易引起咳嗽。

比较缬沙坦与 AC 抑制剂的临床试验证实;缬沙坦组干咳的发生率(2.6%)显著低于 ACE 抑制剂组(7.9%)(P<0.05).在一项对曾接受 ACE 抑制剂治疗后发生干咳症状的患者出现咳嗽,但 ACEI 有 68.5% 的患者出现咳嗽(P<0.05)。

缬沙坦对其他已知的在心血管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激素受体或离子通道无影响。

缬沙坦降低高血压[2]患者血压的同时,不影响心率

对大多数患者,单剂口服 2 小时内产生降压效果,4-6 小时达作用高峰,降压效果维持至服药后 24 小时以上。在长期治疗中,治疗 2-4 周后达最高降压疗效,且在长期治疗期间保持疗效。与氢氯噻嗪联合应用显著地增强缬沙坦的降压作用。

氢氮噻嗪

噻嗪利尿剂的主要作用部位是在远曲小管近端。研究表明,在肾皮质存在着高亲和力的受体,其为噻嗪类利尿剂的主要结合部位和作用部位,抑制远曲小管近端的氯化钠转运。噻嗪类的作用方式为抑制钠和氯的排泄,并间接减少血浆容积,继而增加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分泌和钾排泄,使血清钾降低。

因为肾素-醛固酮系统是血管紧张素Ⅱ依赖性的,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减少与噻嗪类相关的钾丢失。

临床前安全性资料

对数种动物的多项临床前安全性研究发现,缬沙坦/氢氯噻嗪及缬沙坦:氢氯噻嗪均未表现出系统或靶器官毒性作用。高剂量缬沙坦:氢氯噻嗪(100: 31.25 至 600:187.5 mg/kg 体重)可致大鼠红细胞参数(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下降及肾脏血液动力学改变(在最高剂量水平出现中至重度血浆尿素水平升高,血浆钾、镁浓度升高及轻度尿量增加,电解质水平升高,轻微肾小管嗜碱粒细胞增多及入球小动脉厚)。在狨猴试验(30:9.375 至 400:125 mg/kg 体重)中,该变化与大鼠试验相似但程度有所加重,尤其是较高剂量水平对肾脏的影响更为显著,这种变化可引发肾病,包括尿素和肌酐水平升高。

在这两种动物的试验中均观察到肾小球球旁细胞肥大。这些变化是由缬沙坦:氯氯噻嗪的药理学协同作用(其作用强度大约为单用缬沙坦的 10 倍)引起,而非叠加效应,该协同作用致使降压效应延长,这在狨猴试验中尤为突出。在人体研究中,治疗剂量的缬沙坦:氢氯噻嗪与肾小球球旁细胞肥大似乎并无相关性。

临床前安全性研究的主要发现为两种药物的药理学协同作用,但未发现两种药物相互作用的证据。在临床实践中,两种药物作用表现为叠加,而此种叠加作用在临床前研究中未显示有任何临床意义。

因为无证据显示缬沙坦和氢氯噻嗪之间具有任何相互作用,因此未对缬沙坦:氯氯噻嗪复方制剂进行致突变、诱裂性及致癌性的试验。但是分别对缬沙坦和氢氯噻嗪进行的致突变、诱裂性致癌性的试验均显示阴性结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