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至,我们何去何从(李雨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将至,我们何去何从》是中国当代作家李雨生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将至,我们何去何从
这个话题的触碰,还是因前些日子陪伴老伴住院时,晚上没事在走廊里聊天引起的。一位曾是小学教师,80岁高龄的老太太说,她和老伴已经在养老院住了18个年头。老太太深有感触地说,“18年的养老院,让我捡了一个老伴,没有养老院,老伴早就死了。”众人问她有无儿女?她说,“俩儿子一个姑娘。”又说,“指望谁都不行,退休后一看不好,坚决把房子卖掉,一起住进了养老院。这一步现在看,是绝对正确的选择。”
老太太的话,让众人沉思良久。特别是包括我在内的60岁以上的人,都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是话题沉重?是心情沉重?还是现实沉重?每个人都在思索着。
人口老龄化,这个不可否认的残酷,已经走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不管你承认与否,看看每天早上挤公交的苍苍白发;看看公园里那些跳交谊舞的银须皓首;再看看那些在学校、幼儿园门前接送孩子的风中之烛,你就会深刻体会到,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40005万人。其中,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8964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1%,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6%。国际上通常把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的,就作为这个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以此标准,我国自2000年开始,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将至,这些老年人该如何养老,至今仍没有一个合理的可行的应对办法。
说起养老院,在我的记忆当中,那都是国家给那些鳏寡孤独,无儿无女的老人创办的养老机构。但是现在不同,养老院今天已经成为大众趋之若鹜的一块香饽饽。就以前面提到的老太太为例。她55岁退休,老伴60岁退休,他们都是在申请了很多年以后才被接纳的。养老院的匮乏,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难点。很多老年人也有着进养老院的意愿,但是,真正进入并不顺畅。公办的养老院价格适中,一个人一个月大概3000元。一般的退休老人尚能住得起。但是,公办养老院一等要好几年。等到有了床位,也许老人已经等不得了。现在很多商家都在建立民办养老院,但价格不菲。我曾参观过武清区、静海区的民营养老院,风景秀美,环境良好,服务周到,但价格也是天价。入院前一次要缴足28至30万元。在这种高昂的收费面前,多少退休的老人都望而却步?
当下流行的一种养老方式叫做“抱团养老”。“抱团养老”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丹麦。主要指志同道合的老人,不依靠子女,离开传统家庭,搬到同一个地方搭伴居住。但是,我始终认为,那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主义,实施起来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抱团养老”并不适合所有的老年人。一是“三观不适”不可以。每个老人,生活的阅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这些都是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固化模式。作为朋友,偶尔聚一次,还显不出来其中的差别。有血缘关系的人还会因为一些事情而产生分歧,更何况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怎么能保证事事看法一致。谁也没有包容别人的义务和责任,因此,迟早会因为“三观”的不同而导致散伙。其次是金钱不适不可以。“抱团养老”采取费用均摊。时间一长,节俭的就会感到不划算,吃亏了。而较为讲究的则认为,这点钱不够,需要再追加费用。加之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抱怨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抱团养老”最容易产生冲突的因素。第三是身体不适不可以。“抱团养老”需要每个参加者有一个好的身体。大家轮流家务劳动,起码是大家一起动手。但是,假如其中一人身体不好,长久卧床,需要别人照料,就会成为其他人的负担和累赘。别人也没有责任去负责你的生活起居。从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绝大多数的“抱团养老”都已寿终正寝。全国一家坚持了15年的“抱团养老”机构,也已经宣布破产解散。
我们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百善孝为先”一是我们民族公认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由现在上溯一百年以前,那时没有养老院,没有“抱团养老”,我们的先辈们岂不是都被饿死病死无人过问了吗?其实不然!家庭养老,才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繁衍昌盛,得以生生不息的宝典。
我们每个老人,都希望过上“儿孙膝下承欢”“老者含饴弄孙”的日子。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是天经地义的做人底线。
中国虽然是一个礼仪之邦,一直倡导忠孝仁义,但从古至今,不孝的现象仍屡见不鲜。这种情况尤其发生在农村。庄子曰:“寿多则辱”。意思是说,老年人必将仰人鼻息,看人脸色。人一旦老了,就需要儿女床前伺候,儿子、媳妇大多是不会管的。前段时间看到网上有一组数据,有70%的农村老人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因为他们没有退休金,又无积蓄。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存的压力加大,因此也就影响了年轻人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村里的年轻一代几乎都出去打工,都在为小家庭奋斗,一年都回不来一次。城里的年轻人,都忙着上班,忙着孩子,忙着还房贷,还车贷,也是十天半个月的见不上一面。更有不孝儿女,虽然和老人住在一起,但不尽孝道,招不下老人,对老人冷言冷语,甚至动辄就把老人赶出家门,这种事也不算鲜见。还有的为了争夺老人的房产、存款,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就打得乌烟瘴气,认为吃亏的儿女誓死不管老人,生生把血肉相连斩断。南方某城市,一个独居老人死在家中,直到邻居们闻到臭味砸门报警,才发现老人已去世多日。而她的一个儿子,只和她相隔一条马路,距离不足百米。邻居们说,从来就没见过她的儿子来过。说到这,忽然有了一种悲哀。“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讽刺。
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因为家是幸福的摇篮,是避风的港湾。老年人并不是需要儿女们整天围在身边,只是求在节日,在生病的时候,跟前能有个人端茶倒水,屋里能有一片欢笑。在老人尚能自理的时候,只需一声问候,就足以暖化老人的心。毕竟,老人们都知道现在的孩子们不容易,他们不敢随意占用孩子们的时间,不愿随意打扰孩子们的生活。老人都疼爱自己的儿女,这种深情,亘古不变。有的孝顺儿女,为老人请了保姆、钟点工,这也是一笔极大的开支。一般的家庭做不到,也承受不起。
前几日,我们街道党委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内容是社区需要不需要建立社区食堂。我举双手赞成。这倒不失为居家养老的一个新途径,好办法。据说,天津市已经有很多社区建立了社区食堂,解决了老年人很大一部分困难。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党和政府越来越关心养老的问题,相信,老年人养老的途径会越来越多,条件会越来越好。这是大家共同的期盼。[1]
作者简介
李雨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静海区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