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將至,我們何去何從(李雨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將至,我們何去何從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將至,我們何去何從》中國當代作家李雨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將至,我們何去何從

這個話題的觸碰,還是因前些日子陪伴老伴住院時,晚上沒事在走廊里聊天引起的。一位曾是小學教師,80歲高齡的老太太說,她和老伴已經在養老院住了18個年頭。老太太深有感觸地說,「18年的養老院,讓我撿了一個老伴,沒有養老院,老伴早就死了。」眾人問她有無兒女?她說,「倆兒子一個姑娘。」又說,「指望誰都不行,退休後一看不好,堅決把房子賣掉,一起住進了養老院。這一步現在看,是絕對正確的選擇。」

老太太的話,讓眾人沉思良久。特別是包括我在內的60歲以上的人,都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沉重。是話題沉重?是心情沉重?還是現實沉重?每個人都在思索着。

人口老齡化,這個不可否認的殘酷,已經走到了我們的生活之中。不管你承認與否,看看每天早上擠公交的蒼蒼白髮;看看公園裡那些跳交誼舞的銀須皓首;再看看那些在學校、幼兒園門前接送孩子的風中之燭,你就會深刻體會到,現實遠比我們想象的嚴重

這絕不是聳人聽聞。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2019年我國的人口總數為140005萬人。其中,16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89640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4%;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538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8.1%,65周歲及以上人口為17603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2.6%。國際上通常把一個國家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的,就作為這個國家和地區進入老齡化的標準。以此標準,我國自2000年開始,就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進入老齡化社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老將至,這些老年人該如何養老,至今仍沒有一個合理的可行的應對辦法。

說起養老院,在我的記憶當中,那都是國家給那些鰥寡孤獨,無兒無女的老人創辦的養老機構。但是現在不同,養老院今天已經成為大眾趨之若鶩的一塊香餑餑。就以前面提到的老太太為例。她55歲退休,老伴60歲退休,他們都是在申請了很多年以後才被接納的。養老院的匱乏,是當今社會的一大難點。很多老年人也有着進養老院的意願,但是,真正進入並不順暢。公辦的養老院價格適中,一個人一個月大概3000元。一般的退休老人尚能住得起。但是,公辦養老院一等要好幾年。等到有了床位,也許老人已經等不得了。現在很多商家都在建立民辦養老院,但價格不菲。我曾參觀過武清區、靜海區的民營養老院,風景秀美,環境良好,服務周到,但價格也是天價。入院前一次要繳足28至30萬元。在這種高昂的收費面前,多少退休的老人都望而卻步?

當下流行的一種養老方式叫做「抱團養老」。「抱團養老」的概念起源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丹麥。主要指志同道合的老人,不依靠子女,離開傳統家庭,搬到同一個地方搭伴居住。但是,我始終認為,那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空想主義,實施起來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抱團養老」並不適合所有的老年人。一是「三觀不適」不可以。每個老人,生活的閱歷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價值觀不同,生活習慣不同。這些都是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固化模式。作為朋友,偶爾聚一次,還顯不出來其中的差別。有血緣關係的人還會因為一些事情而產生分歧,更何況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怎麼能保證事事看法一致。誰也沒有包容別人的義務和責任,因此,遲早會因為「三觀」的不同而導致散夥。其次是金錢不適不可以。「抱團養老」採取費用均攤。時間一長,節儉的就會感到不划算,吃虧了。而較為講究的則認為,這點錢不夠,需要再追加費用。加之每個人的口味不同,抱怨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抱團養老」最容易產生衝突的因素。第三是身體不適不可以。「抱團養老」需要每個參加者有一個好的身體。大家輪流家務勞動,起碼是大家一起動手。但是,假如其中一人身體不好,長久臥床,需要別人照料,就會成為其他人的負擔和累贅。別人也沒有責任去負責你的生活起居。從目前統計的數據來看,絕大多數的「抱團養老」都已壽終正寢。全國一家堅持了15年的「抱團養老」機構,也已經宣布破產解散。

我們中華民族泱泱五千年,「百善孝為先」一是我們民族公認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由現在上溯一百年以前,那時沒有養老院,沒有「抱團養老」,我們的先輩們豈不是都被餓死病死無人過問了嗎?其實不然!家庭養老,才是我們中華民族得以繁衍昌盛,得以生生不息的寶典。

我們每個老人,都希望過上「兒孫膝下承歡」「老者含飴弄孫」的日子。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是天經地義的做人底線。

中國雖然是一個禮儀之邦,一直倡導忠孝仁義,但從古至今,不孝的現象仍屢見不鮮。這種情況尤其發生在農村。莊子曰:「壽多則辱」。意思是說,老年人必將仰人鼻息,看人臉色。人一旦老了,就需要兒女床前伺候,兒子、媳婦大多是不會管的。前段時間看到網上有一組數據,有70%的農村老人得不到很好的照顧。因為他們沒有退休金,又無積蓄。另外,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生存的壓力加大,因此也就影響了年輕人照顧老人的時間和精力。村裡的年輕一代幾乎都出去打工,都在為小家庭奮鬥,一年都回不來一次。城裡的年輕人,都忙着上班,忙着孩子,忙着還房貸,還車貸,也是十天半個月的見不上一面。更有不孝兒女,雖然和老人住在一起,但不盡孝道,招不下老人,對老人冷言冷語,甚至動輒就把老人趕出家門,這種事也不算鮮見。還有的為了爭奪老人的房產、存款,在老人活着的時候就打得烏煙瘴氣,認為吃虧的兒女誓死不管老人,生生把血肉相連斬斷。南方某城市,一個獨居老人死在家中,直到鄰居們聞到臭味砸門報警,才發現老人已去世多日。而她的一個兒子,只和她相隔一條馬路,距離不足百米。鄰居們說,從來就沒見過她的兒子來過。說到這,忽然有了一種悲哀。「羊羔跪乳」「烏鴉反哺」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諷刺。

老年人希望居家養老,因為家是幸福的搖籃,是避風的港灣。老年人並不是需要兒女們整天圍在身邊,只是求在節日,在生病的時候,跟前能有個人端茶倒水,屋裡能有一片歡笑。在老人尚能自理的時候,只需一聲問候,就足以暖化老人的心。畢竟,老人們都知道現在的孩子們不容易,他們不敢隨意占用孩子們的時間,不願隨意打擾孩子們的生活。老人都疼愛自己的兒女,這種深情,亘古不變。有的孝順兒女,為老人請了保姆、鐘點工,這也是一筆極大的開支。一般的家庭做不到,也承受不起。

前幾日,我們街道黨委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內容是社區需要不需要建立社區食堂。我舉雙手贊成。這倒不失為居家養老的一個新途徑,好辦法。據說,天津市已經有很多社區建立了社區食堂,解決了老年人很大一部分困難。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黨和政府越來越關心養老的問題,相信,老年人養老的途徑會越來越多,條件會越來越好。這是大家共同的期盼。[1]

作者簡介

李雨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天津靜海區作家協會理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