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耐力素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耐力素质
圖片來自搜狐网

耐力素质是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1]“一定时间”是指不同专项对运动时间的规定性。保持特定运动强度或动作质量是耐力水平的体现。耐力水平的提高表现为更长时间保持特定强度或动作质量,或在一定时间内承受更高强度的能力。运动员要在竞赛全过程保持特定的运动强度,或动作质量,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的敏感期相对较晚,女孩在12—14岁、男孩在14—16岁才可以进行初期训练,一周不宜超过2次。影响耐力素质的有先天和后天因素,分为心血管耐力和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又可以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有氧耐力素质的高水平训练在16一18岁才可以开始.对于无氧耐力训练,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严格控制数量和强度,对于无氧耐力素质的高水平练,女孩在16~18岁、男孩在18—20岁方可进行。事实证明青少年的无氧耐力素质在12~13岁时发展甚小,到了生理成熟期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2]

耐力素质的作用

在竞技体育领域中,耐力素质在不同的竞技运动项目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对于长距离走、跑、骑、游、滑、划等竞速项目来说,耐力素质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高低的主导素质,对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对足球、羽毛球、水球、拳击、摔跤等持续竞技时间较长的运动项目来说,耐力素质对运动员比赛结果也有重大影响;对比赛时间很短的竞技项目来说,尽管在比赛现场通常无法直接感受到耐力素质对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影响,但不容置疑的是,短距离竞速选手、远度竞技选手及举重、体操、技巧等选手也都需要发展相应的耐力素质,以便坚持和承受不断加大的训练负荷,并保证以充沛的体力参与竞技比赛。

耐力素质的分类

按人体的生理系统分类,耐力素质可分为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肌肉耐力也称为力量耐力。心血管耐力又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有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有氧耐力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机体吸收、输送和利用氧气的能力,促进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无氧耐力是指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无氧耐力又分为磷酸原供能无氧耐力和糖酵解供能无氧耐力。

在无氧代谢供能的肌肉活动中,CP分解供能,不产生乳酸,叫磷酸原代谢供能,机体处在这种状态下,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称为磷酸原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

在无氧代谢的肌肉活动中,糖的酵解供能,产生乳酸。机体处在这种状态下,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称为糖酵解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

根据肌肉工作的力学特征,可分为静力性耐力(如立姿步枪射击)及动力性耐力。

依耐力素质对专项的影响,耐力素质又可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一般耐力是指对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起间接作用的基础性耐力;专项耐力是指与提高专项运动成绩有直接关系的耐力,具体地讲是指持续完成专项动作或接近比赛动作的耐力。

耐力素质的影响因素

耐力素质取决于运动员有氧代谢的能力、体内能源物质的储存、支撑运动器官承受长时间工作的能力,以及运动员的心理控制和对疲劳的耐受程度四个方面。

提高运动员的摄氧、输氧及用氧能力,保持运动员体内适宜的糖元的储存量,提高肌肉、关节、韧带等支撑运动器官对长时间负荷的承受能力,加强运动员心理调节控制的能力,改进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动员机体潜力、持续工作的自我激励能力,是发展运动员耐力素质的重要途径。

长时间的单一练习,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既能发展机体有氧代谢的能力,又能发展进行该项运动主要工作肌群及关节、韧带的工作耐力;而长时间变换内容的练习,则减轻局部运动装置的工作负荷,着重培养运动员有氧代谢的能力。

发展耐力素质

基本要素

(1)发展耐力素质要充分考虑年龄、性别及生理特点。男子在17岁之后,女子在16岁以后发展素质耐力较好;运动负荷男子和女子,体质强和体质弱者都要有明显的差别。

(2)发展耐力素质应该在发展有氧耐力的基础上发展无氧耐力。

(3)发展耐力素质要是加适量的运动负荷与间歇。

(4)动作速度为中等对耐力素质的提高最为有效。

(5)要重视耐力锻炼中的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6)耐力锻炼必须持之以恒,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

(7)耐力锻炼后,应加强营养补充和疲劳的消除。

生理学基础

(1)发展有氧耐力(最大摄氧量)的生理学基础。有氧耐力是指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靠糖原和脂肪有氧分解供能)的工作能力。这种有氧耐力可以通过人体的最大摄氧量反映出来。

第一,呼吸器官的技机能得到良好的改善。

第二,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能力提高,血红蛋白有结合氧、携带氧的能力,可以将结合的氧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肌肉和其他组织。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加红细胞的数量,提高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提高机体有氧耐力的能力。

第三,肌肉中的糖元、脂肪在酶的作用下进行旺盛的有氧代谢,同时必须影响最大吸氧量。

第四,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重要因素。

(2)发展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缺氧状态下,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工作能力。

第一,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能力提高。

第二,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提高。

第三,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力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