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耐力素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耐力素質
圖片來自搜狐網

耐力素質是指機體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特定強度負荷或動作質量的能力。[1]「一定時間」是指不同專項對運動時間的規定性。保持特定運動強度或動作質量是耐力水平的體現。耐力水平的提高表現為更長時間保持特定強度或動作質量,或在一定時間內承受更高強度的能力。運動員要在競賽全過程保持特定的運動強度,或動作質量,就必須具備良好的耐力素質。

耐力素質的敏感期相對較晚,女孩在12—14歲、男孩在14—16歲才可以進行初期訓練,一周不宜超過2次。影響耐力素質的有先天和後天因素,分為心血管耐力和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又可以分為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有氧耐力素質的高水平訓練在16一18歲才可以開始.對於無氧耐力訓練,青少年時期一定要嚴格控制數量和強度,對於無氧耐力素質的高水平練,女孩在16~18歲、男孩在18—20歲方可進行。事實證明青少年的無氧耐力素質在12~13歲時發展甚小,到了生理成熟期才會有實質性的提高。[2]

耐力素質的作用

在競技體育領域中,耐力素質在不同的競技運動項目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對於長距離走、跑、騎、游、滑、劃等競速項目來說,耐力素質是決定運動員競技能力高低的主導素質,對運動員總體競技水平起着決定性的影響;對足球、羽毛球、水球、拳擊、摔跤等持續競技時間較長的運動項目來說,耐力素質對運動員比賽結果也有重大影響;對比賽時間很短的競技項目來說,儘管在比賽現場通常無法直接感受到耐力素質對運動員競技水平的重要影響,但不容置疑的是,短距離競速選手、遠度競技選手及舉重、體操、技巧等選手也都需要發展相應的耐力素質,以便堅持和承受不斷加大的訓練負荷,並保證以充沛的體力參與競技比賽。

耐力素質的分類

按人體的生理系統分類,耐力素質可分為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肌肉耐力也稱為力量耐力。心血管耐力又分為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

有氧耐力是指機體在氧氣供應比較充足的情況下,能堅持長時間工作的能力。有氧耐力訓練的目的在於提高運動員機體吸收、輸送和利用氧氣的能力,促進有機體的新陳代謝。

無氧耐力是指機體以無氧代謝為主要供能形式,堅持較長時間工作的能力。

無氧耐力又分為磷酸原供能無氧耐力和糖酵解供能無氧耐力。

在無氧代謝供能的肌肉活動中,CP分解供能,不產生乳酸,叫磷酸原代謝供能,機體處在這種狀態下,堅持較長時間工作的能力,稱為磷酸原代謝供能的無氧耐力。

在無氧代謝的肌肉活動中,糖的酵解供能,產生乳酸。機體處在這種狀態下,堅持長時間工作的能力,稱為糖酵解代謝供能的無氧耐力。

根據肌肉工作的力學特徵,可分為靜力性耐力(如立姿步槍射擊)及動力性耐力。

依耐力素質對專項的影響,耐力素質又可分為一般耐力和專項耐力。一般耐力是指對提高專項運動成績起間接作用的基礎性耐力;專項耐力是指與提高專項運動成績有直接關係的耐力,具體地講是指持續完成專項動作或接近比賽動作的耐力。

耐力素質的影響因素

耐力素質取決於運動員有氧代謝的能力、體內能源物質的儲存、支撐運動器官承受長時間工作的能力,以及運動員的心理控制和對疲勞的耐受程度四個方面。

提高運動員的攝氧、輸氧及用氧能力,保持運動員體內適宜的糖元的儲存量,提高肌肉、關節、韌帶等支撐運動器官對長時間負荷的承受能力,加強運動員心理調節控制的能力,改進運動員在疲勞狀態下動員機體潛力、持續工作的自我激勵能力,是發展運動員耐力素質的重要途徑。

長時間的單一練習,如跑步、游泳、騎自行車等,既能發展機體有氧代謝的能力,又能發展進行該項運動主要工作肌群及關節、韌帶的工作耐力;而長時間變換內容的練習,則減輕局部運動裝置的工作負荷,着重培養運動員有氧代謝的能力。

發展耐力素質

基本要素

(1)發展耐力素質要充分考慮年齡、性別及生理特點。男子在17歲之後,女子在16歲以後發展素質耐力較好;運動負荷男子和女子,體質強和體質弱者都要有明顯的差別。

(2)發展耐力素質應該在發展有氧耐力的基礎上發展無氧耐力。

(3)發展耐力素質要是加適量的運動負荷與間歇。

(4)動作速度為中等對耐力素質的提高最為有效。

(5)要重視耐力鍛煉中的呼吸與動作的配合。

(6)耐力鍛煉必須持之以恆,要有頑強的意志品質。

(7)耐力鍛煉後,應加強營養補充和疲勞的消除。

生理學基礎

(1)發展有氧耐力(最大攝氧量)的生理學基礎。有氧耐力是指機體長時間進行有氧供能(靠糖原和脂肪有氧分解供能)的工作能力。這種有氧耐力可以通過人體的最大攝氧量反映出來。

第一,呼吸器官的技機能得到良好的改善。

第二,紅細胞所含的血紅蛋白與氧的結合能力提高,血紅蛋白有結合氧、攜帶氧的能力,可以將結合的氧經循環系統運送到肌肉和其他組織。經常鍛煉身體可以增加紅細胞的數量,提高血紅蛋白結合氧的能力,提高機體有氧耐力的能力。

第三,肌肉中的糖元、脂肪在酶的作用下進行旺盛的有氧代謝,同時必須影響最大吸氧量。

第四,心血管系統的機能是影響最大攝氧量的重要因素。

(2)發展無氧耐力的生理學基礎。無氧耐力是指機體在缺氧狀態下,長時間對肌肉收縮供能的工作能力。

第一,肌肉內無氧酵解供能能力提高。

第二,機體緩衝乳酸的能力提高。

第三,腦細胞對血液酸鹼度變化的耐力提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