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蛔蟲
膽道蛔蟲病是患者感染蛔蟲後最嚴重的併發症,由腸道內蛔蟲鑽入膽道所致。臨床主要表現為突然發作的腹痛,疼痛以劍突偏右側陣發性絞痛為特點,可有鑽頂感,腹痛常放射至右肩或背部,可伴有噁心、嘔吐或吐出蛔蟲,患者常坐臥不安、臉色蒼白、大汗淋漓,腹痛間歇可安然無恙。伴有膽管感染時,可表現為寒戰、發熱和黃疸。若繼發膽道感染、化膿性膽管炎、胰腺炎等併發症時,可危及生命。
基本信息
就診科室:肝膽外科、消化內科、感染科
是否醫保:是
英文名稱:Biliaryascariasis
疾病別稱:膽管蛔蟲病
是否常見:是
是否遺傳:否
並發疾病:膽道感染、膽囊穿孔、急、慢性胰腺炎
治療周期:短期治療
臨床症狀:突發劍突下鑽頂樣劇烈絞痛、面色蒼白、全身冷汗
好發人群: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尤以七歲以上最為常見
常用藥物:阿托品、山莨菪鹼、阿苯噠唑
常用檢查:皮膚黏膜檢查、腹部觸診、血常規、糞便塗片法、超聲檢查
病因
蛔蟲感染為膽道蛔蟲病的主要病因,胃酸降低及胃腸功能紊亂或驅蟲不當、發熱、腹瀉等為膽道蛔蟲病的誘發因素,其主要經消化道傳播,好發於5歲~9歲兒童、農民、晚期孕婦。
臨床表現
1.典型症狀
膽道蛔蟲病的典型症狀是突然發作劍突下劇烈絞痛,陣發性加劇,鑽頂樣。
發作時可伴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坐立不安。
蛔蟲完全進入膽管後,劍突下絞痛可緩和,但炎症進一步進展,表現為固定壓痛、發熱,可出現黃疸。
2.其他症狀
繼發膽道感染時,可表現為寒戰、發熱、黃疸等症狀。
如有累及胰腺,可表現為噁心、嘔吐、食欲不振、血糖增高等。
診斷
根據患者典型的突發右上腹陣發性鑽頂樣劇烈絞痛與腹部體徵較輕的不相符合的特點,結合影像學檢查見膽道內蛔蟲影,或大便中見到蛔蟲或蟲卵便可確診。
鑑別診斷
1.肝外膽管結石症
肝外膽管結石的臨床表現主要取決於有無梗阻或並發感染,靜止期可無症狀,一旦並發感染可出現典型夏克三聯征:腹痛、寒戰高熱、黃疸。膽道蛔蟲病當蛔蟲在膽道中不活動或失去活力後,在超聲下蛔蟲與結石都顯示為強回聲,因而容易與肝外膽管結石混淆。蛔蟲在超聲下呈雙線狀,而結石不會呈雙線狀,故行超聲檢查可鑑別。
2.膽囊結石
有20%~40%的膽囊結石患者可終身無症狀,當結石嵌頓在膽囊壺腹部或頸部是可出現典型膽絞痛,表現為右上腹陣發性絞痛,多為飽餐、飲酒誘發,向右肩背部放射,多伴噁心、嘔吐。查體右上腹壓痛、肌緊張,Murphy征陽性。病原學及腹部超聲檢查可鑑別。
治療
1.一般治療
膽道蛔蟲病患者一般治療方法為對症治療、營養支持治療。臥床休息、解痙止痛、利膽等對症治療,待症狀緩解之後再行驅蟲治療。
2.急症治療
膽道蛔蟲病並發急性化膿性膽管炎及壞死性胰腺炎等需要儘早手術,可行膽總管切開探查、T形管引流。
3.藥物治療
解痙止痛治療
可注射抗膽鹼藥如阿托品、山莨菪鹼(654-2)等,必要時可加用哌替啶。
利膽驅蟲治療
酸性環境不利於蛔蟲活動,發作時可使用食醋、酸梅湯使成蟲靜止,從而減輕刺激;症狀緩解後再選用驅蟲劑治療,常用驅蟲劑有阿苯達唑、左旋咪唑等。
抗繼發感染治療
可選用對腸道細菌及厭氧菌敏感的抗生素來預防和控制感染,如頭孢類、喹諾酮類抗生素。
4.手術治療
經非手術積極治療未能緩解,或者並發膽管結石、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肝膿腫及重症胰腺炎等,可行膽總管切開探查、T形管引流術。術中可應用膽道鏡檢查,取出蟲體,引流膽道。術後病情穩定時仍需服用藥物驅蟲治療,防止膽道蛔蟲復發。
5.其他治療
若有併發症者同時應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控制繼發細菌感染及營養支持。
併發症
蛔蟲進入膽道,可刺激膽管上皮細胞,破壞微環境,繼發細菌感染。可有持續性脹痛、寒戰高熱、黃疸、精神症狀及中毒性休克表現。若非急性化膿性感染,可遷延發展形成慢性膽管炎及膽囊炎。
蛔蟲進入十二指腸乳頭,導致Oddi括約肌痙攣、水腫,膽汁胰液排出受阻,感染性膽汁逆流可激活胰酶誘發急性胰腺炎。
3.膽道出血
管炎的發生機制和蛔蟲的機械損傷均可引起。膽管炎累及肝臟匯管區時,該處肝動脈和門靜脈分支血管壁因感染而變得脆弱,炎症侵蝕和蛔蟲運動可導致破裂,出血流入膽道。
4.膽道結石
膽道內蛔蟲屍體腐敗碎片可隨膽汁排出,但其角皮所含角質較多不易腐壞,加上蛔蟲卵沉積在膽道系統,可作為成石核心,與其他成石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膽色素、膽固醇沉着,形成肝內外膽管結石、膽囊結石。
也有一部分的病人在後期就會出現肝膿腫,甚至膿腫破潰時也會出現膿胸。
視頻
膽道蛔蟲病病人的輔助檢查
童年常吃的「蛔蟲藥」,為啥現在都消失了?其實原因很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