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胶片( film ),是一种制成影像物料。现今广泛应用的胶片是将卤化银涂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此种胶片为软性,卷成整卷方便使用,所以又称胶卷,当有光线照射到卤化银上时,卤化银转变为黑色的银,经显影工艺后固定于片基,成为我们常见到黑白负片。彩色负片则涂抹了三层卤化银以表现三原色。除了负片之外还有正片及一次成像胶片等等。
早期的胶片用玻璃作片基,19世纪晚期塑胶工业技术成熟,压成薄片的塑胶片取代玻璃成为片基[1]。
胶片以感光速度(din/ISO)来分别,由最低速之ISO25度至高速之ISO3200,一般来说感光度越低,画质越细腻。最常用的胶卷为din21度/ISO100,其次是快片,即din24度/ISO200。其它速度的胶卷,由于价格,冲片技术要求特殊,在2000年左右数字摄影兴起后,几乎只有专业人士才会使用。但由于复古风兴起的缘故,胶片又再次稍为普及。
早期发展
1835年英国发明家塔尔博特开始使用涂有氯化银或硝酸银的图纸作为感光材料,在照相机里拍成负像,然后再利用日光印像,他把自己的方法定名为卡罗法。
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路易·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这种技术以碘化银感光,用汞显影,用食盐定影。感光速度很慢,在阳光下需15至30分钟。
1847 年,法国陆军官尼普斯的堂兄弟维克托(Niepce de St Victor)与于巴黎大学,发表了使用玻璃板上的蛋青加一些感光材料,制成感光板,放入相机中照像,再用塔尔博特所用的液剂来现影而制成负片。
1851年,英国雕塑家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切尔发明了湿版摄影法,又称火棉胶摄影法。该法以卤化银感光。虽因版干后不再感光,但成本较达盖尔银版法低很多,且感光速度有较大提高(5-15秒),在此后30年独领风骚。
1865年,柯罗叮溴化银干版被研发出。感光版制成后不必马上装入相机中拍摄,曝光后也不必马上冲洗加工,但乳剂层干燥后感光度下跌,曝光时间要数倍于湿板,应用受限十分明显。
1868年,W.H.哈里森提出使用胶棉明胶来替代胶棉乳剂的设想。并在随后的1871年被英国医生R·L·马多克斯证实可行。感光速度大幅提升至几十分之一秒。
1877年,查尔斯·贝内特发现了,把溴量过剩的乳剂,延长加热时间,即延长乳剂的成熟时间,乳剂的感光度大大提高。这样制得的明胶乳剂干版,印相曝光速度提高到了1/125秒,在此之前,湿版至少也要数以秒计的时间进行曝光才能照相和印相。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2]。
至此,胶片的形态固定了下来。
后期发展
美国电影业的发达,刺激感光材料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感光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知名品牌有美国柯达,欧洲爱克发和日本的富士。
中国的国产照相材料工业始于40年代。南洋归国华侨在创办广东汕头公元照相材料厂,生产公元牌黑白胶片胶卷和相纸。此后上海,保定也生产黑白照相材料。
中国的彩色摄影技术研发起步太晚,70年代保定开始试产彩色胶卷。由于质量太差,又缺乏配套的照相机和冲晒机工业支持,丧失生存空间。80年代中期,外国彩色照相材料大举进入中国,雄霸中国市场20多年。中国的照相材料工业完全衰败。
到了21世纪,电脑科技的突飞猛进和CCD、CMOS的发明促使数字图像技术日益普及,也促使感光化学工业的彻底没落[3]。
今天,采用胶片摄影的人已经不多了,虽然胶片有其无可取代的优点,例如135胶片面积就比多数数字相机感光板(数字介质)大,如果要制作大幅照片,仍然是用胶片较佳,另外胶片影像层次感较强、色彩自然(模拟产生的色彩)、影像细腻(像素高)、宽容度大(容易保留亮部或暗部细节)等,其成象质量较数字相机为佳。尤其在光线暗的情况下,会需要长时间曝光拍摄,或在冲洗胶片时作增感显影(提高显影液浓度或拉长显影时间),例如Kodak Tri-X 400增感显影至ISO1600,甚至Kodak T-max p3200增感显影至ISO6400也有不错的画质,然而长时间曝光在数字摄影上会产生大量噪声,因此有部分摄影师仍坚持使用胶片拍摄。
虽然用胶片拍摄能制作画质高的照片,但是需要熟习暗房技巧,一般来说快冲印店难以充分发挥胶片的优点,所以用胶片摄影者最好亲自冲印照片,例如可以在印放照片的时候实行分区曝光,自行调整照片反差及裁剪,另外也因为黑白冲印所用的药水毒性远较彩色冲印低,并且冲印过程较简单,所以现在很多人在黑白暗房作手工冲印,彩色胶片多数用自动冲印机来避免接触彩色冲印的药水,不过手工冲印的画质比自动冲印机器佳。
数字摄影在成像、存储、发送、收藏和检索等方面,有胶片摄影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接收者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千里外镜头内的现场。一火柴盒存储器存储的照片,用胶片足够堆积一间房。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胶片市场逐年萎缩,例如1935年开始上市的柯达克罗姆胶卷(Kodachrome)在2009年正式停产,全球最后一间可冲印这款胶片的美国堪萨斯州Dwayne's Photo公司也已于2010年12月30日之后终止Kodachrome冲印服务。但是由于胶片数字化的存在,加之胶片摄影在大画幅摄影领域的优势,以及胶片独特的“发色”(指胶片更加逼真的颜色),胶片摄影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数字摄影处于共存状态。
2016年,成立于1957年的上海电影技术厂于十月底前关闭最后一条胶片生产线,胶片电影在中国退出历史舞台。长江图被冠上“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的落寞定语。
视频
胶片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百年以前的彩色照片 回顾欧洲的浪漫生活情调 ,搜狐网 , 2017-8-31
- ↑ 胶片的发展史,蜂鸟网, 2016-3-26
- ↑ 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世界电影史翻开新篇章,豆瓣,201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