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攝影(英語:photography)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一般我們使用機械照相機或者數碼照相機進行靜態圖片攝影,靜態攝影也會被稱為照相。而攝影機(攝像放像機)則可以動態攝影,例如電視、電影。目前部分數碼相機、數位攝影機,同時具有靜態攝影與動態攝影的功能。
攝影術的誕生
現存最早的照片由法國人尼埃普斯在1826年拍攝。底片用的是鉛錫合金版,曝光8小時獲得此影像。他稱這種技術為日光蝕刻法,但他未及完善這一技術便去世。他的合伙人法國畫家達蓋爾繼續研究,發明了達蓋爾攝影法,又稱銀版攝影法,在1839年由法國政府買下專利權,並於同年8月19日宣告攝影術的誕生[1]。
早期影樓曝光術
雖然曝光時間大幅縮短,但曝光時間仍以秒計。假如被攝對象稍有晃動,拍出來的照片也不會清楚。為了獲得清晰影像,攝影師會讓客人坐在椅子上,用幾乎隱藏的支架固定頭部,整襟危坐,儘量保持不動[2]。
當年的相機相當笨重,要固定在特製的木架上,木架的高度可調節。根據當時的天氣狀況,攝影師決定曝光時。拍攝時,攝影師取下鏡頭蓋,曝光開始,攝影師以懷表計時。蓋上鏡頭蓋,曝光完成,然後把感光版取出,拿到暗房處理。
相機小型化
1914年,德國「徠茲」顯微鏡工廠設計師奧斯卡·巴爾納克嘗試製作使用電影膠片雙倍規格的(24×36毫米;135型)相機(電影片規格為18×24毫米),並於1924年開始銷售徠卡相機。135規格日後成為最為普及的膠片規格,它大大縮小相機體積,使得攝影主流轉向紀實攝影,並迅速被大眾接受。
數碼相機技術在20世紀中後期開始在特種領域進行研究,在上世紀末進入民用市場。1995年,柯達發布了消費型數碼相機DC40,標誌着數碼相機民用市場的啟動。隨着數位技術和互聯網應用的進步,攝影更深入的融入社會生活,數位音樂播放器,移動電話等數字化產品開始配備攝影功能,拍攝的圖片可以用彩信等方式無線傳播,攝影開始多元化發展。
攝影在中國大陸
1844年10月,法國攝影師于勒·埃及爾 (Jules Alphonse Eugene Itier) 作為法國海關總檢察官隨同赴中國進行貿易談判的法國外交使團,乘坐法國「西來納號」三桅戰艦帶着達蓋爾攝影機抵達澳門,拍下了一批澳門最早的照片。其後,又換乘「阿基米德號」赴廣州黃埔港,拍下了一批中國內地最早的照片,包括現在收藏在巴黎法國攝影博物館的兩廣總督耆英的半身像。他的照片以銀版相片為主,集中在澳門以及廣州,拍攝數量極少。
1875年,天津第一家照相館「梁時泰照相館」開業。
視頻
攝影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現代攝影術是如何誕生的? ,搜狐網 , 2019-10-27
- ↑ 攝影的發展X,豆丁網 ,2014-5-11
- ↑ 北京最早的本土照相館,新浪,201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