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苗族纪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苗族纪实》,塞谬尔•柏格理 著,东人达 翻译 注释,亨利•史密斯 编辑并作序,F.J.邰慕廉 写结语。

内容简介

记述1904-1908年间,近代“苗族文化复兴的圣地”石门坎教会营建过程。其文笔自由、清晰、生动,情随事起,这种感情总是那么强烈,并充满着对他所服务群众的强烈的爱。

教会

教会(Church),基督教的基本组织,既可指基督教各派的整个组织,如基督教会、天主教会、东正教会等[1],也可指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或某一教堂全体基督徒的组织,如英国教会、耶路撒冷教会、某某教堂的教会[2]等。

序言

勿庸过多介绍,读者们也知道下面十二个精彩章节的作者属于循道公会。他的形象在该教会信徒中颇受热爱,人们兴奋和尊崇地谈起他时总是称他为“塞姆•柏格理”,而没有加之令人疏远的“牧师”头衔,这个称呼原是他父母慈祥地叫唤他时用的。他是循道公会最有天才和勇气的传教士之一,事实上我们之中有些人认为,他堪称当代一位最伟大的传教士,自然也是在中国西南的最杰出者。然而这本书除了循道公会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读者,因此,下面我就它的作者和在苗族人中传教工作的沿革作一些简要介绍。

在位于康沃尔的传统的“《圣经》基督教教会”的朋友中间,主要兴趣集中在“塞姆•柏格理出生于墙的那一边”的史实上,知情的发言人会从讲坛指向坐落在右边的传教士的圆形房屋,此即塞姆•柏格理双亲曾“旅居”的地方。在那座农舍里,他们的长子于1864年4月20日首次见到光亮——孩子最终成长为一名朝气蓬勃的青年人,需要补充的是,恰如约翰•赫里奇•巴特牧师所确信,他的许多方面都具有他父亲的天赋。不久以后,这个孩子进入了希博贝尔的教会学校,他的同窗好友亦即后来的传教同事F.J.邰慕廉回忆他在学校时,“身材不高,敏锐善辩,总是被排在最出色同学的行列里。”就在希博贝尔,塞姆•柏格理参加了文职官员考试,成绩名列全英国第16名。因此,他成为一个文职官员。但他并没有在办公桌边呆下去。1886年他和F.J.邰慕廉申请去中国,他们的申请得到批准。除了短暂的休假之外,他一直工作在中国西南的云南,直到他1915年9月16日悲哀的逝世日。至于他是如何在那种特有的奉献性质的服务中迎来了自己的死亡,将由他的朋友邰慕廉在这本书中的结束章节中告诉大家。有些在他工作中九死一生的经历,柏格理先生会在他的在当代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传教士书籍之一的《中国历险记》和眼下推出的这本书中予以介绍。

我想有眼力的读者可以看出,对于塞姆•柏格理奋笔疾书的作品,即使是有专业修养的精通文学之士,也难免要对他产生羡慕之心。其文笔自由、清晰、生动,情随事起,这种感情总是那么强烈,并充满着对他所服务群众的强烈的爱。我敢冒昧地称他是一位循走曲 1(循走曲——即在一个乐曲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主题或旋律在不同部分重复演奏——译者。)的大师。不同于我所知道的任何演说家或作者,他能够像一位音乐家选择某个乐节那样确立一个主题,然后扩大、发展、丰富这个主题,使其具有一种触及思想、振耳发聩、激发情感的魅力,此时又坚定不移地返回当初简单的主题,就好似循走曲的演奏者又回到了他的主乐节。这个关于音乐作曲的比拟并不牵强。能说明我喻意的一个样品可见于这本书“五镑小屋”一章,当然它绝不是说明塞姆•柏格理这位杰出大师风范的最好例证。想要理解他,你就必须站在传教讲坛前去聆听他在发言时所表现出的最佳精神状态,他在把握听众的理念和情绪时,恰如一位头等的音乐家在演奏一架多音调的风琴。凡在此场合,就充满了理性,并显示出男子风采。面对确信的目标,他在实际中的运用之妙,就像大卫 2(大卫,即《圣经》中记载的古以色列国王,他在幼年牧羊时曾用抛石索击打为害羊群的狮子和熊——译者。)悠闲地披着他的牧羊袍、熟练地运用他的抛石索。而他的笔迹也犹如他的文风,没有删改现象的书写稿页几乎始终如一。我曾于1908年在《联合卫理公会杂志》月刊上看到本书的一些章节,却没有想到全书的手稿中仅有五十处要修改的地方。

在下面本书正文的不少章节中,塞姆•柏格理相当无意识地勾画出了他自己的形象。在上诉邰慕廉先生描述的外在印象基础上,或许还应该加上柏格理先生自己的介绍:第四章:在羊街充满敌意的人群中,他显得“小到足以被任何壮汉所击倒”;第六章:“一幅没有血色、精疲力竭、白皙面孔的男子。”这些介绍把一个活生生的他充分地显现出来。柏格理先生躲开了一个人真诚状态的死亡——死板的官僚作风和雇佣职业化。他具有光彩鲜明的个性。他能够伴着愉快的笑声告诉你一件事情,也能从日常事物中引发出连续不断的乐趣,有时在聚会上他还能以某种方式促使那些人生多苦难者加入众人会声的大笑中。他的全部人生历程显示出了一位传教士应具备的品质,他像雄狮一样勇敢,几乎具有不可胜数的智谋,热情奉献于他的工作,还有一往无前的气概、深邃且远大的目光,他对苗族和云南、贵州边远山区其他被漠视的民族怀着执著的爱心,并随时准备为他们去死——而事实上他有多次几乎要杀身成仁,这些事可参看他的那本著述《中国历险记》。“一种欢快的乐观主义永远伴随着他,不论任何人都可能有消沉和失望的时候,而塞姆•柏格理在遭受挫折之后却总是以勇敢和乐观的姿态出现。”邰慕廉先生说:“在塞姆•柏格理人格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坦率。人们都渴望具有他那样的信心``````看起来他是那么确信耶稣的精神和真理,以至于对那些除了自我剖析和闭门思过之外就无所事事的人以同情态度待之。”以上是别人的坦然记载,在下面的章节里也可以看到不具有任何主观意图的相关描述。然而在任何记载中都没有充分描述出来的是他优秀个性中的强烈感染力。在我第一次听到他的事迹之后就对他产生了爱戴之心;从我第一次与他交谈之日起,就被我和他的友谊的纽带所联结,再没有因时光的消逝而中断。这并不是我个人的独自体会,众多的汉人、诺苏人、苗族人,更不用说他的所有同事和许多他自己的同胞,都意思到了同样的在他个性中活生生存在并影响到他们的强烈感染力。

当这段史事展开的时候,塞姆•柏格理将会在这初始的十二章中占有他的一席之地,但是就一代中国传教士而言,他又高于这初始的十二章节。当苗族现代史开始编纂的时候,他亦将占据一席重要的位置,不仅是在精神领域内的进展,而且也是在智力开发方面的重要位置,正是他用苗族方言翻译了《新约圣经》,为了书面表述,还创造了依据同样字母的各种声调来表达许多不同意思的苗文。

考虑到这位男子在只有五十一岁、他的才能发挥和影响力正处于颠峰状态时便离开了人世,为了巩固与发展福音在苗族人中奇迹搬的成功,竟留下如此多的工作以待完成!对于我们之中的某些人而言,它乃一个神圣的上帝之谜,我们仅是想到每一位基督的信徒只要完成他的工作即为不朽。上帝从不会提前他的时间,也从不会太迟;耶稣会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停当,对此我们现在不知晓,将来事后方能明了——以我们平静的心态去耐心等待。失去他的时刻,不只他忠实的夫人和聪慧的孩子,而且上帝教会的卫理公会之全体信徒,都感到神秘难解和无法弥补。

传教工作在苗族人中的光辉开端属于中国内地会 1(内地会属基督教新教,英国人戴德生于1865年创立,其总会设在伦敦,曾派遣大批传教士深入中国内地活动并设立教会——译者。),有关史事最引人入胜的记叙可见于塞缪尔•克拉克先生的《在中国西南部落》 2(摩根与斯科特出版。),该书具有对苗族各支系的名称与特征,以及他们的语言、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风俗的珍贵记载。我从这本书的资料中汇集了下列史实。即直到1896年,我们在贵州境内的苗族人中尚没有做出明确的努力以形成影响并宣讲福音。大约就在其时前后,负责安顺府传教点的詹姆斯•党居仁先生开始学习花苗的语言。在1898年度,准备行洗礼的苗族候选人被编册并组成若干班级。次年,第一座苗族教堂在距安顺府约二英里远的一个山寨中建成,同时还有一所招收男生的小学校开学。1900年伊始,即有来自250个村寨的花庙和水苗群众找传教士解决教育问题。随后而来的是义和团起事,党居仁先生直到1901才能够返回安顺府,当看到自己先前为了福音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因为义和团的活动在城郊绝大多数苗族人中已不复存在时,他深感悲痛。然而工作又恢复了,不久以后,20、40或50人一伙的部落群众开始接连不断地进城访问,直到传教点所有的房屋里都挤满这些热切的寻求者。“有一晚清点客人的数目,竟超过了300人。人们仍在从更远的地方赶来,这种情况持续了数月之久。

克拉克先生关于柏格理先生是如何与这扩大蔓延的势态发生联系的叙述也特别有意思。“当时有如此之多的询问者涌向安顺府,他们的家一程远过一程,党居仁先生在同他们之中的一些人谈话时,问起了他们家乡离云南省的昭通有多远。他们说从他们那里出发只需要二三天的路程。于是党居仁先生告诉他们,在昭通有一位传教士柏格理先生,与他本人一样在传播相同的福音,将会非常乐意访问他们的村寨并教授他们。对以上建议的回答是他们了解党居仁先生却不认识柏格理先生。‘不要紧’,党居仁先生力劝道:‘我可以写一封信给柏格理先生,当看了我的信之后,他会愉快地接待你们,并随你们去你们的家中访问。’于是写好了一封信,由他们当中的四个人持信前去昭通。柏格理先生属于循道公会联合传教团,即以前的圣经基督教传教团,他热诚地接待了他们。他们返家后向自己的朋友谈起所受到的欢迎,因此没多久这个区域的苗族人便成群搭伙去了昭通,势头使柏格理先生几乎难以招架。这就是在山东 1(原著里英文单词“Shantung即山东。在遥远的英国而言,山东距离滇、黔不远——译者。)附近的云南和贵州两省苗族和诺苏之中工作的光辉开端。”

克拉克先生所记述的这个细节与柏格理先生在下面的章节中的叙述自然相联结,看来我的序言似乎可以就此为止。然而无论如何,我还是想再写几句,克拉克先生在他书中最后四十页概要介绍了柏格理先生的事迹,读者会饶有兴趣地获知这位在苗族人中工作的重要权威人物称柏格理先生的故事“讲起来令人钦佩”,其“事例完美、丰富”,“如果它还没有单独出版,就应该赶快付印,而所有对传教工作有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既引用了这些语句,我就不应该再站在读者与柏格理先生的《苗族纪实》之间了。

亨利•史密斯

目录

序言

在世界的屋顶

寻找

山里的芸芸众生

进入危险地带

如潮涌来

石门坎

奇妙的五镑小屋

获得丰收

三个设在边远地带的传教点

上帝的爱心之花

困境

集腋成裘

最后七年的岁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