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中药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苦菜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713230&sid=5925956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苦菜 汉语拼音:Kǔ Cài |
苦菜,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苦苣菜SonchusoleraceusL.的全草。分布于全国各地。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肠炎,痢疾,黄疸,淋证,咽喉肿痛,痈疮肿毒,乳腺炎,痔瘘,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1]
目录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苦菜
拼音名:Kǔ Cài
英文名:Herb of Common sowthistle
别名:荼草、选、游冬、苦马菜、老鸦苦荬、滇苦菜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nchus oleraceus L.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 1.《名医别录》:苦菜,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阴干。
- 2.陶弘景:《桐君录》云,苦菜三月生,扶疏,六月花从叶出,茎直花黄,八月实黑,实落根复生,冬不枯。今茗极似此。
- 3.《唐本草》:茗乃木类,殊非菜流,茗春采为苦荼。按《尔雅·释草》云,荼,苦菜。《释木》云,槚,苦荼。二物全别,不得比例。又《颜氏家训》按《易通卦验·玄图》曰,苦菜生于寒秋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苦苣菜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
冬、春、夏三季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苦蕊菜 一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纺锤状。茎直立,中空,不分枝或上部分枝,无毛或上部有腺毛,具乳汁。叶互生;下部叶叶柄有翅,基部扩大抱茎,中上部无柄,基部宽大戟耳形,叶柔软无毛,大头状羽状全裂或羽状半裂,顶裂片大或先端裂片与侧生裂片等大,少有不分裂叶,边缘有刺状尖齿,长10-18(-22)cm,宽5-7(-12)cm。头状花序,顶生,数枚,排列成伞房状;梗或总苞下部初期有蛛丝状毛,有时有疏腺毛;总苞钟状,长10-12mm,宽6-10(-25)mm,暗绿色,总苞片2-3列;舌状花黄色,两性结实;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深裂。瘦果,长椭圆状倒卵形,压扁,亮褐色、褐色或肉色,边缘有微齿,两面各有3条高起的纵肋,肋间有细皱纹;成熟后红褐色,冠毛白色,毛状,细状,细软。花期4-6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田边、山野、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国各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呈纺锤形,灰褐色,有多数须根。茎呈圆柱形,上部呈压扁状,长45-95cm,直径4-8mm,表面黄绿色,茎基部略带淡紫色,具纵棱,上部有暗褐色腺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皱缩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椭圆状广披针形,琴状羽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短刺状齿。有的在茎顶可见头状花序,舌状花天酒地淡黄色,或有的已结果。气微,味微咸。
化学成分
- 本品地上部分含一新二糖类化合物,还含苦苣菜甙(sonchuside)A、B、C、D,葡萄糖中美菊素(glucoza-luzanin)C,9-羟基葡萄糖中美菊素(macroliniside)A,假还阳参甙(crepidiaside)A及毛连菜甙(picriside)B、C。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cinaroside),金丝桃甙(hyperoside),蒙花甙(linarin),芹菜素(apigenin),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
- 花中分到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槲皮黄甙(quercimer-itrin),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O-呋喃葡萄糖甙(isocynaroside)及木犀草素-7-β-D-glucuronopyranoside。
- 种子油中含玟鸠菊酸(vernolic acid )13.7%。
- 叶中还含维生素(vitamin)C。
药理作用=
全草(产于澳大利亚者)含抗肿瘤成分,在小鼠大腿肌肉接种肉瘤-37后第六天,皮下注射苦茶的酸性提取物,6-48小时后杀死小鼠,肉眼及显微及显微镜观察,均可见到肉瘤受到明显的伤害(出血、坏死)。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归心;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肠炎;痢疾;黄疸;淋证;咽喉肿痛;痈疮肿毒;乳腺炎;痔瘘;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熏洗;或取汁涂搽。
注意
- 1.《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忌之。
- 2.《随息居饮食谱》:不可共蜜食。
各家论述
- 1.《神农本草经》:主五藏邪气,厌谷胃痹。
- 2.《名医别录》:疗肠澼,渴,热中疾,恶疮。耐饥寒。
- 3.《日华子本草》:敷蛇咬。
- 4.《本草衍义》:折之白乳汁出,常常点瘊子自落。
- 5.《滇南本草》:凉血热,寒胃,发肚腹中诸积,利小便。
- 6.《本草会编》:明目,主诸痢。
- 7.《本草纲目》:治血淋痔瘘。
- 8.《医林纂要》:泻心解暑,去热除烦,通乳。[2]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