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苦菜(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苦菜
t01be6501eb456fe33f.pn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713230&sid=5925956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苦菜

漢語拼音:Kǔ Cài
別名:荼草、選、游冬、苦馬菜、老鴉苦蕒、滇苦菜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心、脾、胃、大腸經。有小毒《本草拾遺》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治:常用於腸炎,痢疾,黃疸,淋證,咽喉腫痛,癰瘡腫毒,乳腺炎,痔瘺,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苦菜,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苦苣菜SonchusoleraceusL.的全草。分布於全國各地。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常用於腸炎,痢疾,黃疸,淋證,咽喉腫痛,癰瘡腫毒,乳腺炎,痔瘺,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苦菜

拼音名:Kǔ Cài

英文名:Herb of Common sowthistle

別名:荼草、選、游冬、苦馬菜、老鴉苦蕒、滇苦菜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nchus oleraceus L.

出處

出自《名醫別錄》。

  • 1.《名醫別錄》:苦菜,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陰乾。
  • 2.陶弘景:《桐君錄》雲,苦菜三月生,扶疏,六月花從葉出,莖直花黃,八月實黑,實落根復生,冬不枯。今茗極似此。
  • 3.《唐本草》:茗乃木類,殊非菜流,茗春採為苦荼。按《爾雅·釋草》雲,荼,苦菜。《釋木》雲,檟,苦荼。二物全別,不得比例。又《顏氏家訓》按《易通卦驗·玄圖》曰,苦菜生於寒秋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苦苣菜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冬、春、夏三季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苦蕊菜 一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紡錘狀。莖直立,中空,不分枝或上部分枝,無毛或上部有腺毛,具乳汁。葉互生;下部葉葉柄有翅,基部擴大抱莖,中上部無柄,基部寬大戟耳形,葉柔軟無毛,大頭狀羽狀全裂或羽狀半裂,頂裂片大或先端裂片與側生裂片等大,少有不分裂葉,邊緣有刺狀尖齒,長10-18(-22)cm,寬5-7(-12)cm。頭狀花序,頂生,數枚,排列成傘房狀;梗或總苞下部初期有蛛絲狀毛,有時有疏腺毛;總苞鍾狀,長10-12mm,寬6-10(-25)mm,暗綠色,總苞片2-3列;舌狀花黃色,兩性結實;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細長,柱頭2深裂。瘦果,長橢圓狀倒卵形,壓扁,亮褐色、褐色或肉色,邊緣有微齒,兩面各有3條高起的縱肋,肋間有細皺紋;成熟後紅褐色,冠毛白色,毛狀,細狀,細軟。花期4-6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田邊、山野、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中國各地。

性狀

性狀鑑別

根呈紡錘形,灰褐色,有多數鬚根。莖呈圓柱形,上部呈壓扁狀,長45-95cm,直徑4-8mm,表面黃綠色,莖基部略帶淡紫色,具縱棱,上部有暗褐色腺毛;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互生,皺縮破碎,完整葉展平後呈橢圓狀廣披針形,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有的在莖頂可見頭狀花序,舌狀花天酒地淡黃色,或有的已結果。氣微,味微咸。

化學成分

  • 本品地上部分含一新二糖類化合物,還含苦苣菜甙(sonchuside)A、B、C、D,葡萄糖中美菊素(glucoza-luzanin)C,9-羥基葡萄糖中美菊素(macroliniside)A,假還陽參甙(crepidiaside)A及毛連菜甙(picriside)B、C。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cinaroside),金絲桃甙(hyperoside),蒙花甙(linarin),芹菜素(apigenin),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
  • 花中分到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槲皮黃甙(quercimer-itrin),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O-呋喃葡萄糖甙(isocynaroside)及木犀草素-7-β-D-glucuronopyranoside。
  • 種子油中含玟鳩菊酸(vernolic acid )13.7%。
  • 葉中還含維生素(vitamin)C。

藥理作用=

全草(產於澳大利亞者)含抗腫瘤成分,在小鼠大腿肌肉接種肉瘤-37後第六天,皮下注射苦茶的酸性提取物,6-48小時後殺死小鼠,肉眼及顯微及顯微鏡觀察,均可見到肉瘤受到明顯的傷害(出血、壞死)。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心;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腸炎;痢疾;黃疸;淋證;咽喉腫痛;癰瘡腫毒;乳腺炎;痔瘺;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熏洗;或取汁塗搽。

注意

  • 1.《本草經疏》:脾胃虛寒者忌之。
  • 2.《隨息居飲食譜》:不可共蜜食。

各家論述

  • 1.《神農本草經》:主五藏邪氣,厭谷胃痹。
  • 2.《名醫別錄》:療腸澼,渴,熱中疾,惡瘡。耐饑寒。
  • 3.《日華子本草》:敷蛇咬。
  • 4.《本草衍義》:折之白乳汁出,常常點瘊子自落。
  • 5.《滇南本草》:涼血熱,寒胃,發肚腹中諸積,利小便。
  • 6.《本草會編》:明目,主諸痢。
  • 7.《本草綱目》:治血淋痔瘺。
  • 8.《醫林纂要》:瀉心解暑,去熱除煩,通乳。[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苦菜-中藥材庫-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苦菜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