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心腐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菠萝心腐病
菠萝心腐病是由几种疫霉菌引起的、发生在菠萝的病害。主要侵害茎及叶片的幼嫩部分,造成植株心部奶酪状软腐,心叶极易拔起。病叶色暗,无光泽,初期不易发现。受害部淡褐色,水渍状,逐渐向上发展,后期在病健交界处形成一波浪形,深褐色界纹,紧接其下为一条宽几毫米的灰色带。
菠萝心腐病是菠萝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在中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省(区)菠萝产区经常发生,常见于高温多雨季节,粘质土和积水地块发病较重,一般从心叶开始发病,叶片基部呈水渍状腐烂,植株发病率20-30%,个别果园危害严重时可达50%上,造成大量植株死亡,严重影响菠萝产量、质量。
菠萝心腐病应采用以防病栽培措施为主、以药剂防治为辅的综防措施。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菠萝心腐病
病 原寄生疫霉菌、樟疫霉 等
为害作物: 菠萝
为害部位: 茎、叶片
为害症状
菠萝心腐病主要为害幼龄植株,成株也常受害。染病植株根系变黑腐烂、心叶褪绿,较老的叶片枯萎。初期病株叶片尚存青绿色,仅叶片稍微暗淡无光泽,但心叶黄白色,容易拔脱,一般不易觉察。以后病株叶色逐渐褪绿,变黄或变红黄色,叶尖变褐干枯,此时叶基部产生浅褐色乃至黑色水渍状腐烂。腐烂组织变成奶酪状,病健交界处呈深褐色。由于次生菌的入侵,腐烂组织常发出臭味,最终全株死亡。成株根系受侵染后变黑、腐烂,病株结的果实个小。绿果能被邻近病株溅散的病菌侵染,产生灰白色湿腐斑块,后迅速扩展至摧毁整个果实。
病原特征
菠萝心腐病病原菌为几种疫霉菌(学名:Phytophthora spp.),属鞭毛菌亚门、霜霉目。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寄生疫霉菌(学名: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另外还有樟疫霉(学名:Phytophthora cinnamomi Rands)、棕榈疫霉(学名:Phytophthora polmivora Butl.)和柑桔褐腐疫霉(学名: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 Leon.)。寄生疫霉在广阔的温度、湿度范围下都能发生,因此分布广泛。而樟疫霉只在气温冷凉和雨量充沛的高湿地方占优势。以上几种疫霉菌都能产生孢子囊、游动孢子、卵孢子和厚垣孢子。此外,还可在病部分离到腐霉菌(学名:Pythium spp.)和欧氏杆菌(学名:Erwinia spp.)。
发生原因
1、长期堆放。种苗长期集中堆放在一起,内部菠萝苗呼吸产生热量不能及时散失,积累的热量形成高温,加之有高湿的环境,导致菠萝种苗受影响,感染病菌。
2、积水。移栽后菠萝苗栽植环境中有积水情况,易导致菠萝苗根部缺氧、无氧呼吸产生有毒物质,根系受损,且易感染病菌,从而发生心腐病。
3、晒苗时间过短。晒苗一般是指将种苗倒置,放在阳光下晾晒,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菠萝根部的病菌。晒苗时间过短,杀菌不充分,易引起苗心腐病的发生。
4、其它原因。如栽植不当、中耕机械损伤、根部病虫防治不到位、种苗种植前未进行消毒杀菌处理等。[1]
侵染循环
病原疫霉菌均能在田间病株和病田土中存活和越冬。带菌种苗是菠萝心腐病的主要侵染来源,其它寄主植物和含菌土壤也能提供侵染菌源。田间传播主要靠风雨和流水。寄生疫霉和棕榈疫霉主要从植株根茎交界处的幼嫩组织侵入叶轴,由此引起植株心腐;樟疫霉常通过根尖侵入,经过根系而达到茎部,引起根腐和心腐。在高湿条件下,致病疫霉在病部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风雨溅散或流水移动而传播。经过田间重复侵染、传播造成菠萝心腐病迅速蔓延和扩展。
防治方法
(1)种苗采收时严禁强扯 ,运输装车时严禁过度踩压避免伤苗。
(2)种苗采收后移栽前倒置于母株上至少经过15天阳光的暴晒让伤口完全愈合。在移栽前严禁长时间堆沤,应倒置于不积水的地方。
(3)严禁雨天或土壤湿度过大(土壤含水量大于60%)时移栽。
(4) 田间排水系统必须完善,严禁雨水漫浸。
(5)肥害也可导致发病。
(6) 高垄种植。
(7) 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并清理出园外,病株出刨开晾晒至少7天后补苗,补苗前病坑,药剂同移栽前药剂,在其旁边重新挖穴补种。[2]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