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台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蒲台縣 |
中文名 :蒲台縣 建制時間: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 |
蒲台縣始設於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撤銷於1956年3月。蒲台縣的前身為漢武帝時期的濕沃縣,有2100多年的歷史。《蒲台縣誌》載:"邑境漢武帝間置濕沃縣;新莽時改延亭縣,後復名;隨改蒲台縣。"據傳,秦始皇派遣徐福東渡尋長生不老藥,一去不歸,"始皇東巡至海,縈蒲系馬,築台望焉。"此台世稱"秦台"(今濱城區濱北鎮以東十餘里處),因台周遍蒲草又稱"蒲台",故蒲台縣而得名。[1]
歷史沿革
隋朝,屬渤海郡。唐初屬淄州,貞觀六年(632年)省入高苑縣。次年復置,景龍元年(707年)改屬棣州,五代周顯德三年(956年)屬濱州。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廢蒲台縣,地入渤海。金復置蒲台縣,仍屬濱州。元中統三年(1262年)以濱州與棣州合併,置濱棣路,蒲台縣屬之。明洪武元年(1368年)還屬濱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屬武定府。1913年廢止府州制,屬岱北道(1914年改稱濟南道)。1925年10月屬武定道。1950年5月屬惠民專區。1956年3月,蒲台縣併入博興。
舊城概況
蒲台縣境東西長70里,南北寬37里,西南至濟南府300里,西北至京師700里。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轄村莊358個,分五路管理。以縣城為中心呈放射狀,設五鄉:西南路(仁鄉)領莊58個;南路(義鄉)領莊53個;東南路(禮鄉)領莊44個;東路(智鄉)領莊107個;東北路(信鄉)領莊96個。"
蒲城始建於金明昌三年(1192年),城內設十字街,外設四關。"明成化二年(1466年)知縣孫通增固城,牆周三里一百七十八步,高兩丈九尺,厚兩丈,池闊兩丈,深丈余。正德五年(1510年)增修四門,雙城門稱瓮城,皆有樓,並建角樓四座。"明代曾因出生於蒲城西關的唐賽兒舉義,西關被明軍剷平,從此,成了一座獨特的"三關城"。後又相繼城內建設:"城西建有社稷壇、城西南建有風雲雷雨山川壇、東門外有先農壇、東北有歷壇、城隍廟在城內東南。還有八蜡廟、文昌廟、馬神廟;北關北極閣更為壯觀。""知縣署在北街,防汛署在南關。1855年為防水患,築有周長十里的護城堰,堰內包括馬廟、李莊、金卜三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