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目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虱目魚(學名Chanos chanos)是東南亞一帶的重要魚獲物,溫水性魚類,分布在亞熱帶或熱帶的海域。其他俗名有海草魚、安平魚、國姓魚、麻虱目、麻虱目仔、遮目魚、狀元魚[1]、牛奶魚(英語: milk fish)等。
在東太平洋由南美洲北部延伸到加州中南部都可見其蹤跡,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尤其由台灣南部沿海一直穿過巴士海峽延伸到印度群島〉其行蹤更為頻繁。因為不耐寒,所以魚塭水溫過低會造成大量死亡。除了台灣養殖此魚以外,菲律賓和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也有虱目魚養殖。而台灣的虱目魚養殖技術,被認為最早系17世紀由荷蘭人自印尼引入台灣[2]。
因其吃藻類和海草而稱海草魚,在草食性魚種中,虱目魚成長算是相當快的一種。
形體特徵
虱目魚有着對稱以及流線的體型,有着分叉尾鰭。最大可以長到1.8米長,但是一般市面上大小在50公分以下。無齒,主要的食物是藻類和無脊椎動物。具有極發達的脂眼瞼(adipose eyelid),幾乎完全遮蓋魚眼。體內有260根魚刺[3]。
體為長卵型而側扁,全身有不易掉落之銀白色小圓鱗。側線明確,腹面圓且無棱鱗。口小,在兩顎及口蓋部無齒,眼有脂瞼。刺多肉味美。尾鰭深深分叉,體呈銀白色,背面灰棕色,市體長四十公分左右,體重約二百至四百克。
生態習性
屬於熱帶及亞熱帶水域魚類,此魚較不能耐寒,若水溫降至14℃以下即有被凍死的現象[4],故養殖需有越冬的準備,能適應各種不同鹽度的棲息環境,從河川中的淡水到河口紅樹林區到海洋中的砂質底地形或珊瑚礁區的環境,皆有其蹤跡廣泛分布在印尼、太平洋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但東太平洋地區較為少見。台灣南部較常見。
相關傳說
至於傳說方面,有說當鄭成功到台灣時,老百姓獻上虱目魚作為貢品,鄭成功用濃濃的閩南語泉州腔問:「啥乜魚(什麼魚)?」,由於「啥乜」聽起來音近「虱目」,百姓便以此為魚名。另稱國姓魚[5]。
視頻
虱目魚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台灣虱目魚登「陸」定名「狀元魚」,第一食品網,2012-3-8
- ↑ 【虱目魚】此魚號稱台灣第一魚!,紅廚網,2017-09-30
- ↑ 全身有260根刺,吃起來又麻煩的虱目魚為何成為台灣第一魚?,搜狐,2019-04-26
- ↑ 氣溫驟降 台灣雲林虱目魚慘遭凍死(圖),搜狐,2016-01-23
- ↑ 虱目魚的名稱由來心食譜,20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