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 不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奉詔甘泉宮,總征天下兵。 朝廷備禮出,郡國豫郊迎。 紛紛幾萬人,去者無全生。 臣願節宮廄,分以賜邊城。
邊頭何慘慘,已葬霍將軍。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聞。 功勳多被黜,兵馬亦尋分。 更遣黃龍戍,唯當哭塞雲。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
出塞後再入塞氣候變冷,關內關外儘是黃黃蘆草。
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傑,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
莫學那自恃勇武遊俠兒,自鳴不凡地把駿馬誇耀。
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
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
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都說戍邊戰士的意氣高。
自古以來這裡黃塵迷漫,遍地白骨零亂夾着野草。
一位大將從宮中奉旨出征,全權徵調天下的兵馬。
朝廷用很重的禮儀拜將出征,沿途州縣皆出城迎送。
參戰數萬將士多而雜亂,經過戰鬥後卻無一生還。
我希望宮中享樂用的馬,能把賜給守邊將士以御外敵。
邊關是一片悲戚的氣氛,因為剛剛埋葬了因戰殉國的霍將軍。
他的部分都來弔唁他,他的死震動了北方地區。
將軍離世,部下功勳被廢,他們不久也將被分調。
將軍的部下仍被派去守邊,而他們悲憤,也只能仰天痛哭。
注釋
空桑林:桑林因秋來落葉而變得空曠、稀疏。
蕭關:寧夏古關塞名。
入塞寒:一作復入塞。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陝西一部分。
共塵沙:一作向沙場。
遊俠兒:都市遊俠少年。
矜:自誇。紫騮:紫紅色的駿馬。
此首一本題作《望臨洮》。
飲(yìn)馬:給馬喝水。
平沙:廣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樣子。臨洮:古縣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肅岷縣,以臨近洮水得名。秦築長城,西起於此,故有「昔日長城戰」之語。
昔:一作「當」。長:一作「龍」。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類雜草。
詩末全詩校:「一本無以下二首。同《塞上曲》題作三首。」
奉詔:敬受天子詔書。甘泉宮:明《讀史方輿紀要》引《括地誌》云:「甘泉山有宮,秦始皇所作林光宮, 周匝十餘里。漢武帝元封二年於林光宮旁更作甘泉宮。」這裡借指唐宮。
總征:普遍徵召。
備禮:安排好命將出征的禮節儀式。
郡國:指州郡。豫:通「預」。郊迎: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尊敬。
宮廄(jiù):宮中馬舍。這裡指專供宮中享樂用的馬匹。
霍將軍:即漢代名將霍去病。這裡借指當時戰功卓著、以身殉國的將軍。
部曲(qū):古代軍隊編制單位。《後漢書·百官志》謂將軍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下有曲。此指「部下」。
燕南代北:泛指當時的北部邊塞。
黜(chù):貶斥,廢免。
尋:不久。
黃龍:古城名,即龍城。故址在今遼寧朝陽。
鑑賞
其一
唐代邊事頻仍,其中有抵禦外族入侵的戰爭,也有許多拓地開邊的非正義戰爭。這些戰事給國家造成了沉重的負擔,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無休止的窮兵黷武。主要由於統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時也有統治者煽動起來的某些人的戰爭狂熱作祟。這首小詩,顯然是對後者的功誡。[2]
這首詩可分前後兩層意思。前四句為第一層,描繪邊塞的秋景。作品所寫是「八月蕭關道」的景象,但詩人首先描繪的則是一幅內地的秋色圖:「蟬鳴空桑林」,綠色的桑林葉落杈疏,顯得冷落而蕭條,又加之寒蟬的鳴叫,更寒意大起,詩詩中的主人公就在這樣的季節踏上奔赴蕭關的道路,走出一個關塞又進入另外一個關塞,邊塞的景色就更為淒涼不堪了:他看到的只是「處處黃蘆草」。詩人先以內地的秋景為襯墊,進而將邊塞的從景描寫得蒼涼之極,其用意在於暗示戰爭的殘酷和表達詩人對此的厭惡之情。
「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邊塞之地,也是許多讀書人「功名只向馬上取」、「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詩人從這些滿懷宏圖大志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的卻是「皆共沙塵老」的無奈結局。末兩句,以對比作結,通過對自恃勇武,炫耀紫騮善於馳騁,耀武揚威地遊蕩,甚至惹是生非而擾民的所謂遊俠的諷刺,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於戰爭的厭惡,對於和平生活的嚮往。前面講的幽并客的時候,作者還沒有什麼貶意,字裡行間里還隱約可見對於獻身沙場壯士的惋惜之情。用「遊俠兒」來形容那些只知道誇耀自己養有良馬的市井無賴,作者的反戰情緒有了更深層次的表達。
此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征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諷喻市井遊俠,又表現了唐代錦衣少年的浮誇風氣。
其二
此詩在構思上的特點,是用側面描寫來表現主題。詩中並沒具體描寫戰爭,而是通過對塞外景物和昔日戰爭遺蹟的描繪,來表達詩人對戰爭的看法。開頭四句是從軍士飲馬渡河的所見所感,描繪了塞外枯曠苦寒景象。詩人把描寫的時間選在深秋的黃昏,這樣更有利於表現所寫的內容。寫苦寒,只選擇了水和風這兩種最能表現環境特徵的景物,筆墨簡潔,又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首句的「飲馬」者就是軍士。詩中的「水」指洮水,臨洮城就在洮水畔。「飲馬」須牽馬入水,所以感覺「水寒」,看似不經意,實則工於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區,秋風只使人感到涼爽,但塞外的秋風,卻已然「似刀」。足見其風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點形象地描繪了出來。三四兩句寫遠望臨洮的景象。臨洮,古縣名,因縣城臨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肅東部的岷縣,是長城的起點,唐代為隴右道岷州的治所,這裡常常發生戰爭。暮色蒼茫,廣袤的沙漠望不到邊,天邊掛着一輪金黃的落日,臨洮城遠遠地隱現在暮色中。境界闊大,氣勢恢宏
臨洮一帶是歷代經常征戰的戰場。據新舊《唐書·王晙列傳》和《吐蕃傳》等書載:公元714年(開元二年)舊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萬寇臨洮,朔方軍總管王晙與攝右羽林將軍薛訥等合兵拒之,先後在大來谷口、武階、長子等處大敗吐蕃,前後殺獲數萬,獲馬羊二十萬,吐蕃死者枕藉,洮水為之不流。詩中所說的「長城戰」,指的就是這次戰爭。「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這是眾人的說法。對此,詩人不是直接從正面進行辯駁或加以評論,而是以這裡的景物和戰爭遺蹟來作回答:「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足」是充滿的意思。「白骨」是戰死者的屍骨。「今古」貫通兩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內;不僅指從古到今,還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說,臨洮這一帶沙漠地區,一年四季,黃塵瀰漫,戰死者的白骨,雜亂地棄在蓬蒿間,從古到今,都是如此。這裡的「白骨」,包含開元二年這次「長城戰」戰死的戰士,及這以前戰死的戰士。這裡沒有一個議論字眼,卻將戰爭的殘酷極其深刻地揭示出來。這裡是議論,是說理,但這種議論、說理,卻完全是以生動的形象來表現,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極其高妙。
這首詩着重表現軍旅生活的艱辛及戰爭的殘酷,其中蘊含了詩人對黷武戰爭的反對情緒。
其三
第三首詩記述了一次征戰的全過程,從徵兵到戰鬥結束,充分揭示了戰爭的殘酷性,表達了對戍邊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
前兩句記述將軍領旨徵兵,暗示了這是一次規模浩大的會戰,統兵者權傾一時,名聳天下。第三、四句寫朝廷用很重的禮儀拜將出征,而大軍沿途經過的州郡也預先按制迎送。這四句描寫聲勢浩大,為下文傷亡之重做了鋪墊。接着寫出征的結果:參戰的幾萬將士無一生還。雖然言語淺白,卻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紛紛」,將慷慨赴死的悲壯場面刻畫得淋漓盡致,但這些戍卒的生命又不同草芥。作者隱憤難平,發出了「臣願節宮廄,分以賜邊城」的呼聲,這是作者那顆忠直愛國殷殷之心的自然流,雖然這次慘敗,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最後兩句含蓄地揭示了這次慘敗的重要原因,即戰略物資奇缺,以步兵之帥與強大的遊牧騎兵部落在廣漠裡作戰,必然失敗。所謂兵者,國之大事,不得已而用之,戰前不作充分的准務,就倉促應戰,其失敗也就可想而知了。這兩句也含蓄地諷刺了唐王朝視戰爭如兒戲的草菅人命行為。
其四
第四首前兩句以漢朝霍去病代指唐朝立下赫赫戰功的邊疆將領。一片悲戚的氣氛,因為剛剛埋葬了因戰殉國的將軍。然後寫將軍的部下都前來祭奠他,他的死訊使廣大的北方邊境為之震動。這四句從側面烘託了將軍生前深孚眾望,深受士卒愛戴,威震邊疆的名將風采,他的死是天下百姓的一大損失。
第五、六句寫了忠實的部曲在將軍生前隨他轉戰北方廣大而漫長的邊境地帶,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今將軍去世,他們的功勳人多被取消了,而且他們所率領的部隊不久也會被調離開去。接着寫將軍的舊部們雖被剝奪了功勳,但還將被派往別處的的邊地駐防,他們悲憤不已,卻也只能是對天痛哭。
全待敘事嚴整有序,筆力雄健奔放,格調悲壯沉雄,詩人以高度凝練的語言記錄了一位將領的喪葬場面,並由此而折射出軍隊之中由於有功難賞,致使英雄流涕的不公平現像,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封建社會中深刻的內部矛盾,對有功將士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更遣」二字值得玩味,愈顯朝廷對有功將士的不公,扼腕嘆息。
王昌齡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參考文獻
- ↑ 古詩文網.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2020-02-27.
- ↑ 百度漢語. 塞下曲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