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和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和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東臨徽縣、成縣,南依武都、康縣,西北與禮縣交界,東北與禮縣、天水秦城區接壤。行政區域面積為1861平方公里。轄鄉(鎮)24個,行政村385個,人口38.42萬人。鄉村人口35.17萬人,農村勞動力為20.98萬人。西和縣素有「寶貝的復新地帶」之稱。1989年被列為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縣和防護林建設縣之中,1992年又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之一,並被列為黃河上游多民族經濟開發區甘肅段「一岸兩翼」範圍。又是甘肅省五個經濟開發試驗小區重點縣之一。2007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評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

基本概況

西和縣轄6個建制鎮14個鄉。 2007年底全縣人口39.77萬人。素有「寶貝的復新地帶」之稱的西和,物產遍布南北東西,地下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糧食生產一年一熟,盛產小麥、玉米、洋芋、蒿麥等。隨着生產技能的提高,半夏人工栽培與加工取得成功,成為西北最大的半夏集散地,獲得了半夏地理標誌認證和「中國半夏之鄉」命名。試驗截植山茱萸,西貝母已獲成功,並大面積推廣種植。縣境內東部屬國內鉛鋅第二大礦床西成鉛鋅礦帶之北翼。南部山區的崖灣銻礦號稱全國第三大銻礦。沙金、岩金遍布全縣,處於陝甘川三省「金三角」地帶。境內水力資源較為豐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電力、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有了較快發展。24個鄉鎮全部通電,鄉至村通電率達80%。縣內公路總長471公里,16條公路連接全區其他8個縣,往北有通往隴海線天水火車站的三級線道,往東北、東南有通往陝西、四川的四級縣道。3000門程控電話與全國併網直撥,移動電話即將開通。通訊聯絡極為便利。西和縣1989年被列為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縣和防護林建設縣之中,1992年又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之一,並被列為黃河上游多民族經濟開發區甘肅段「一岸兩翼」範圍。又是甘肅省五個經濟開發試驗小區重點縣之一。享受國家、省、地頒布的一系列優惠政策。

現有;漢族回族黎族土族白族苗族羌族滿族朝鮮族藏族維吾爾族蒙古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錫伯族哈尼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分布。

歷史沿革

唐置漢源縣,宋為西和州,明改西和縣。據《元一統志》,因宋、金講和而命名為和縣。又因與安徽的和縣重名,故加西字。

西和縣。周為西犬丘地。後秦襄公始列為諸侯,居西垂。戰國秦為西縣地。《史記正義》云:「秦州西縣,秦之舊地,時獻公在西縣。」秦於駱谷(今西和縣洛峪)置武都道。唐《括地誌》載:「秦昭括地入隴西郡羌道,以其地置武都道。」《漢書·高后紀》記載:「高后二年正月乙卯,羌道、武都道山崩,殺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西漢仍置西縣,屬隴西郡。《漢書·地理志》隴西郡「西縣」條載:「禹貢蟠冢山,西漢所出。」西縣得名於發源蟠冢山的西漢水。三國至西魏為上祿縣地、仇池國地、長道縣地等。仇池之得名,據宋紹興甲寅(1134)忠訓郎曹居賢所立《仇池碑記》載:「仇池福地本名維山,開山為之仇夷,上有池,古號仇池。」

(乾隆《西和縣新志·藝文》)後魏太平真君中置南秦州於仇池山,以位於秦州(今天水)之南而名。仇池山在縣南60公里處。「仇池,方百頃,四面斗陡絕。」(《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因其易守難攻,地控隴蜀通道,漢晉以來為兵家所爭要地。唐置漢源縣,時人以為西漢水源於此,以之命名。北宋屬岷州。南宋初移岷州治於白石鎮,「鎮台唐玄宗築,漢代星隕於地成白石,狀如龜,故名。」(《方輿覽勝》卷70白石鎮「古城」條)故址在今縣西。及金人請和,朝廷從之,因改岷州為和州,但與淮南和州(今安徽省和縣)重名,又因其為西漢水發源地,古有西犬丘、西縣之名,遂冠「西」字,為西和州或西河州。明初降州為縣。縣名沿稱至今。

2007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評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

有關歷史

西和為秦皇故里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的祖先本是顓頊(黃帝之孫高陽氏,為傳說中的「五帝」之一)的後裔女修。女修織布時吃了鳳凰蛋生下大業(即陶)。陶之孫名大費(伯翳),曾參與大禹的治水工程。治水成功後,舜給他娶了妻室。他幫助舜發展畜牧養禽業,舜又給他賜了姓「嬴」,這就是秦國嬴姓的來源。殷朝末期大費的後代中有一個叫中潏的,「在西戎,保西垂」,這個西垂之地,大體就位於西和、禮縣、天水一帶。中潏的苗裔中有個叫非子,居住在犬丘,善養馬畜,周孝王知道後讓非子在汗干水渭河一帶養馬,馬匹繁殖極快,孝王就把非子封於秦,讓他延續嬴氏的祭祀,從此叫做「秦嬴」,非子成為秦國的第一代君主。西垂大夫莊公之子秦襄公征戰有功,平王東遷,襄公又擁送有功,平王封襄公為諸侯。秦建立諸侯國後,把勢力從西垂迅速擴展到了隴山以東。

秦文公向東擴疆,先至渭、又伐戎、擴展到岐,並按平王之約,把岐以東獻給周朝,以西歸於秦國。文公死後,「葬於西山」,民國《西和縣誌》記載縣城西山隍城之上,有秦文公墓,墓地為二丈余高的「紗帽咀」。秦穆公時,任用百里奚為大夫,整頓內政,發展生產,休兵備戰,意欲東進中原爭霸,雖東進之路為晉所阻,但向西發展中「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1993年,由於盜墓者的亂挖亂盜,距西和長道數公里之遙的禮縣大堡子山上的古墓被意外發現,一些珍貴文物流失海外。甘肅省文物考古所隨即在大堡子山進行了為時8個月的搶救發掘,一些歷史學者和考古專家初步認定,大堡子山就是被歷史塵封2000多年的秦人第一陵園——西垂陵園。 2002年9月2日 ,新華社正式宣布,大堡子山古墓系秦公墓,其墓主可能是莊公、襄公或文公。秦第一陵園在禮縣大堡子山,秦「西犬丘」在禮縣,禮縣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發祥地。可見秦朝的發祥地就在古仇池、大堡子山一帶。

漢朝的時候此地被名為武都郡,漢朝末年氐族聚集於仇池自立為王和武都郡對抗,期間楊家數代起起落落。後隋末被徹底滅,氐人如此的頑強精神具有白馬族氐人光榮繼承。氐人所在隴南一帶有吐蕃和漢共享,這個也是造成隴南人性格有較大差異的原因吧。

唐朝也是西北絲綢之路經濟最發達時候,那麼到戰亂的五代、宋、元年代,中國經濟文化中心有長安東移,唐叫漢源縣,當時認為是西漢水的發源地。後魏被命名南秦洲,在秦州也就是天水之南,北宋叫岷州。南宋初移岷州於白石鎮。後來金人請和於南宋,朝廷接受,一高興改岷州為和州。縣名用西和縣沿稱至今。[1]

地理位置

西和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西秦嶺南側,系長江流域西漢水上游。東臨徽縣、成縣,南依武都、康縣,西北與禮縣交界,東北與禮縣、天水秦城區接壤。行政區域面積為1861平方公里。境內地形由西北向南傾斜,南部為土石質山原峽谷區,北部為溝壑梁峁區,平均海拔1692米。平均氣溫8.4℃,無霜期149天至214天,日照時數1500—1800小時,年降水量451—734.7毫米。屬大陸性季風氣候。

氣候特點

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半濕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4℃,平均無霜期183天,平均日照期為1842小時,年均降水量為533毫米。

水文

西和縣境內有西漢水、漾水河等有大小河流8條,年徑流量12億立方米。

行政區劃

西和縣轄16個鎮、4個鄉:漢源鎮長道鎮何壩鎮姜席鎮石峽鎮洛峪鎮石堡鎮西峪鎮蘇合鎮盧河鎮興隆鎮稍峪鎮馬元鎮、曬經鄉、十里鎮大橋鎮、蒿林鄉、太石河鄉、六巷鄉、西高山鎮。

1949年10月、12月分別設城關、長道、興隆、紙坊、大橋5區,長道、川口、大柳、祁家、石堡、趙家、坪寨、張老、稍峪、蘇合、姜席、岐山、伏虎、三合、任薛、峰坪、城關、紙坊、石峽、成集、上寨、草壩、五福、黃江、曹楊、河口、洛峪、馬元、大橋、申家、銀杏、龍鳳、銀洞、二郎、青龍、曬經、陸河、毓龍38鄉。

1950年撤銷城關鄉,分設北關、南關鄉,增設漾西區及元頂、魚石、六巷、廟背鄉。1953年縮小區鄉行政區域.擴大分設城關、長道、興隆、馬元、紙坊、石峽、大橋、洛峪、漾西9區,中山、北關、南關、張老、趙五、呂集、三合、風坪、張王、腔酮、白雀、三里、西峪、蘇合、坪寨、長道、川口、大柳、趙家、石堡、祁家、三磨、包集、馬鞍、王壩、陳溝、新亭、張孟、崔劉、葉王、金盆、塔山、稍峪、白馬、季陽、朝陽、玉泉、銀洞、侯魏、岐山、魚石、草關、草川、青龍、伏虎、佛孔、元頂、金化、曬經、白龍、紙坊、府城、盧陳、趙壩、草壩、羅漢、下巷、建華、大營、寧康、青羊、上寨、上巷、雙廟、石峽、天池、和平、八集、成集、高廟、崖灣、吉龍、金陵、銀杏、魚洞、仇池、大橋、篙林、申家、何山、銅山、龍鳳、河口、齊黎、大池、花園、閻任、柏樹、清水、洛峪、銅廠、喜集、楊嘴、養馬、何壩、姜席、黃江、陸河、新民、十里、雲薛、趙五、麥川、二郎、後園、山坪、趙河、普光、明勝、強鄭、毓龍、小店、南義113鄉。

1955年5月將紙坊區所屬10鄉劃歸成縣,10月重新調整行政區劃,撤銷馬元區,調整為城關、長道、興隆、石峽、大橋、洛峪、何壩7區,城關、任河、西峪、白雀、孟川、呂集、張老、趙孟、石堡、王壩、大柳、趙家、川口、長道、玉泉、董河、伏虎、稍峪、塔山、盧河、銀洞、佛孔、曬經、石峽、成集、和平、青羊、上寨、後園、上巷、銀杏、魚洞、仇池、龍鳳、馬集、何山、申家、崖灣、銅山、洛峪、花園、河口、喜集、楊咀、山坪、陸河、趙河、何壩、黃江、麥川、十里51鄉。

1956年9月撤銷城關區,設城關鎮,鄉並為趙五、白雀、西峪、蘇合、稍峪、曬經、伏虎、玉泉、盧河、長道、大柳、石堡、和平、青羊、上巷、石峽、成集、陸河、姜席、何壩、何山、魚洞、龍鳳、銀杏、申家、河口、洛峪、喜集、花園29鄉。1957年撤銷何壩區。1958年改鄉為人民公社。歸屬西禮縣後,本境設西和、洛峪、大橋、石峽4個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西和縣制後.又分設為32個人民公社,即: 城關、白雀、趙五、蘇合、西峪、玉泉、盧河、稍峪、馬元、曬經、何壩、姜席、十里、和平、六巷、青羊、成集、石峽、大橋、銀杏、申家、何山、龍鳳、山青、洛峪、河口、花園、喜集、長道、石堡、大柳、包集。1965年撤銷包集、青羊、山青、花園4個人民公社,合併為28個人民公社。1966年撤銷玉泉、白雀人民公社,保留26個人民公社.1968年撤銷申家、何山人民公社,成立紅旗公社。

1969年合併為長道、石堡、蘇合、城關、玉泉、馬元、盧河、姜席、十里、何壩、洛峪、紅旗、大橋、銀杏、石峽、西高山16個人民公社。1980年增設曬經、河口、六巷公社。

1983年12月改公社為鄉,分設漢源鎮及西峪鄉,改生產大隊為村民委員會,生產隊為村民小組。1984年增設大柳、稍峪、趙五、喜集4鄉,並改長道鄉為鎮。至此,全縣共有鎮2個,鄉22個,居民委員會4個,村民委員會494個,村民小組1998個,其分屬情況: 漢源鎮駐漢源街。轄中山、北關、南關、鳳山4個居委會。中山、北關、南關、鳳山、黃磨、白馮、山堡、李家牌坊、任河、朝陽、上城、代溝12個村委會。長道鎮駐西街。

轄西團、水泉、高渭、趙家、楊樺、光明、龍八、寧家、川口9個村委會。大柳鄉駐大寨子.轄大柳、小石、劉磨、豐收、大寨子、小峪、石崖、青龍、陳溝、喬楊、周楊、石家、新亭、包集、石溝、青鶴、楊麻17個村委會。石堡鄉駐石堡轄石堡、蘇團、張劉、崔劉、史山、籮兒灣、張官、劉城、上壩、郭莊、張家河、孟林、湯溝、祁家、王家斜坡、劉家莊、陽山、窯門、新窯、馬溝、王寺、深溝、李山、張寺24個村委會。蘇合鄉駐蘇家河.轄蘇合、上蔡、朱河、下蔡、張河、上玄妙、老莊、下玄妙、陰坡、陽坡、北崖灣、元山、岳王家、陳家地、聶堡、明星、龐孟、龐家溝、曹郭、丁河、丁山、廿王、武灣、楊河、康楊、呂集、馮董27個村委會。西峪鄉駐西峪下坪。轄王磨、盧水、白雀、柳團、南村、崆娟、葉家大路、張莊、斜坡、喬堡、陽坪、河壩、西峪上坪、西峪下坪、上寨子、下寨子、下城、小杜18個村委會。稍峪鄉駐符家莊.轄郭山、杜河、潘竇、王家叮邵山、生地灣、郭河、魏家溝、符莊、何宋、碑樓、團莊、稍峪、白楊樹、馬家河、史家山、趙灣、牛窯18個村委會。

興隆鄉駐下廟。轄下廟、吳溝、季陽、崔家莊、張家陽山、馬家莊、麻池壩、黨山、茨峪、上廟、牟山、柳樹、黑鷹、上川、豹子崖、葉家河、居余、何家灣、張牟、冉灣、半山里、磨石、北王山、茜峪、侯家莊、党家河、魏家莊、許家溝、嚴家溝、下川、窯兒王家、李家上河32個村委會。盧河鄉駐盧家河。轄盧河、呂窯、裕民、王窯、陳山、薛集、王集寨、王堡、丁錢、草川、石泉、山岔、董河、花石、大山、草關、歇台、王壩18個村委會。馬元鄉駐馬家灣.轄馬灣、花坪、圓頂、沙水灣、老人山、胡楊、金泉、劉家溝門、金星、東馬溝、北溝、南溝、佛孔、瓦舍溝、鮑河、王莊、周家溝、富家溝18個村委會。曬經鄉駐喻家莊二轄喻彭、黃莊、朱家山、蘭灣、大莊裡、薛家溝、張家河壩、白草灣、牛尾溝、韓馬、青崖、渭子溝、曬經、朱家梁、劉家河15個村委會。趙五鄉駐段集寨。轄孟家磨、東山、段集寨、范家莊、王家大莊、王家小莊、侯村、小頁里、趙家河、雲周、劉堡、劉集寨、孟川、張集、麻園、後川、代家店、寺兒溝18個村委會。十里鄉駐何家溝.轄姚河、姚堡、陸山、刻河、李河、小麥、板橋、川兒下、馬家台、十里舖、楊家河、吳家灣、土橋峪、五里舖、圓灘、青羊、頁水河、董庵、領家山、前門、龔莊、侯莊、仁義、佘鋪、佘家莊、中王山、杜家山、梁集、新山、張家山、童家灣、橫嶺山、二郎、寨子裡、符山、避風、楊家後灣、何溝38個村委會。

姜席鄉駐席家川。轄席川、姜川、李家山、董坡、麻家莊、峰坪、謝家莊、青溝、姜窯、董堡、姬窯、趙河、馬窯、山莊上、楊家灣、下胡、上胡、馬集溝、馮溝、段集、富溝、何家陽坡、王家河壩、角善、王集、馬上岸、山坪、彭寺、曹家溝、四圖、王家莊、翟家莊、西李窯、周家莊、張山、馬家溝、馬坪、西番、苟家莊39個村委會。何壩鄉駐何壩。轄何壩、馬寨、安趙、北窯、北溝里、范集、強溝、鄭溝、麥川、王溝里、西坡、東坡、魚家山、大石灣、安家峪、劉集、草坪、黃江、藺集、南李山、宋壩、張杜、南峪、符家山、李家河壩、喬集、楊窯27個村委會。河口鄉駐野麻坡。轄河口、野麻坡、柴石、楊付、鐵鼓、紅茂峪、馮家山、李子坪、草壩、小池、劉溝、大池、魯冉、田家窯、新莊裡、河南里、劉家莊、黎家灣18個村委會。洛峪鄉駐洛峪集。轄洛峪、古糖、南老莊、古灣、四合溝、刻家莊、唐家窯、曹家莊、楊家莊、任家溝、閻家山、莊案里、落鳳、甸溝、景溝、石溝里、柏樹、段家、石壩、康河、夭池、陳家山、馬河、清水24個村委會。

喜集鄉駐喜家集。轄喜集、蒲宋、袁付、何胡、關壩、崔馬、袁壩、下銅廠壩、上銅廠壩、水關子、楊嘴、盧山、燈塔、羅山、四坪、大理16個村委會。大橋鄉駐大橋街。轄大橋、郭壩、張坪、馬集、李坪、王山、仇池、趙窯、龍鳳、韓河、小山、興隆、聯合、小橋、牌五、上下渭16個村委會。離林鄉駐李家崖。轄篙林、杜林、魏王、周溝、楊莊、申集、李家山、邱家老莊、段廟、唐石、大蘇、何家山、張溝、團結、寺申、趙溝、席山17個村委會。太石河鄉駐張家壩。轄龍山、月溜、馬壩、陽陰、金陵、瓦石山、窯孔、吉龍、白崖溝、宋家溝、胡山、魏壩、山青、桃崖寺、談壩、崖灣16個村委會。

西高山鄉駐馮家坪。轄馮坪、冉家灣、黃家莊、寧山、何山、寇山、天池、和平、秦山、馬蓮、新莊、陳家溝、上寨、下寨、朱家河、劉河、冉山、八集、尹莊、草壩、張灣、杜坪、方集、成集、李灣、大寨、吳山、王家楞坎、杜山29個村委會。石峽鄉駐石峽街。轄石峽、川兒、潘灣、楊灣、庫跟、焦山、土橋、雙廟、青壩、坦途、高河、小石溝、高燈、歧安、牛兒坪15個村委會。六巷鄉駐下六巷。轄下六巷、二址、郭家壩、杜台、花橋子、雲山、上巷、槐樹、廖壩、閻壩10個村委會。[2]

地形地貌

西和縣地處西秦嶺南側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游,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屬梁峁溝壑區,地表起伏平緩,土質肥沃,東南屬嶺南山林區,峰巒疊障,山嶺陡峻。境內平均海拔1692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金屬礦產有鉛、鋅、銻、金、銀、銅、鐵等。非金屬礦產有大理石、冰洲石、硫磺、泥煤等。縣境內東部屬國內鉛鋅第二大礦床西成鉛鋅礦帶之北翼,儲量3546萬噸;南部山區的崖灣銻礦號稱國內第三大銻礦。儲量521萬噸;沙金、岩金遍布全縣,陝甘川三省「金三角」地帶,儲量約10噸。已建成鉛鋅採選加工企業12戶,年採礦40萬噸,日處理1650萬噸,銻採選企業3戶,日浮選300噸。年產鉛精礦6500噸,鋅精礦39000噸,粗鉛2400噸。黃金堆浸企業23家,年產黃金50公斤。

水力資源

較為豐富,理論蘊藏量為63313千瓦,可開發量為12079千瓦。可供開發利用水面1300畝,養魚260萬尾。

植物資源

西和縣境內有亞熱帶、溫帶、寒帶樹木1000多種。截止2008年,西和縣森林覆蓋率41%,面積為1100萬畝;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經濟作物有白雲豆、胡麻、菜籽等,中藥材以半夏、紅芪、黨參、大黃、當歸、柴胡、西貝母為主的約1000多種,種植面積5.4萬畝;薇菜、蕨菜、木籠頭等食用藥用菌和山珍野菜100多種。

動物資源

西和縣境內有包括大鯢(娃娃魚)、紅腹錦雞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在內的野生動物300多種。

經濟概況

綜述

2018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25811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5.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8104萬元,同比增長4.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1654萬元,同比增長0.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26053萬元,同比增長8.9%。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為17.8:12.7:69.5,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3.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下降0.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3.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第一產業

2018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為55.37萬畝,比上年增長1.55%;油料種植面積5.72萬畝,比上年下降4.9%;蔬菜種植面積4.64萬畝,比上年增長2.43%。全年糧食總產量142917噸,比上年上漲4.2%,其中:夏糧47469.7噸,比上年增長0.15%;秋糧95446.85噸,比上年增長6.3%。有效灌溉面積9.78萬畝;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1.4萬千瓦,比上年上升3.73%。

第二產業

2018年,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6354萬元,比上年增長0.4%。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2368萬元,比上年增長0.2%。

2018年,全縣完成建築業產值15300萬元,比上年增長0.1%。資質以上企業4 戶,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800萬元。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2000萬元,同比下降41.55%。本年施工項目127個,其中:新開工項目 123個。

旅遊

2018年,全年旅遊總人數達 146.7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3 %。旅遊綜合收入6.85億元,比上年增長29 %。

商品貿易

2018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533萬元,同比增長9%。分銷售地看,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57790萬元,同比增長8.9%;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3743萬元,同比增長9.2%。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66338萬元,同比增長9.4%;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0791萬元,同比增長9.2%。

金融和保險

2018年,全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28324 萬元,比上年增長9.3 %,城鄉居民存款餘額823319萬元,比上年增長10.6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555978萬元,比上年增長2.9%,其中支農及支農貸款餘額4378789萬元。

交通運輸

公路建設上,祁西路改造全面完成,西姜路改造正在鋪油,西馬路杜河大橋已建成投用,縣車站完成主體工程。全縣幹部職工投工投勞,完成了縣際公路路基填方6公里,折合投資250萬元,完成4條鄉村公路建設22公里。在舊城改造工作中,城區「兩縱五橫」7條主街道道路管網及路燈、廣告燈箱等工程全部結束,並投入使用,城區供水擴建和集中供熱工程建成投用。

交通運輸主要以公路為主,四通八達,便利快捷。現有公路798公里,S219線祁成公路貫穿縣境,與國道312線連接。十石路、魚花路等縣鄉道路接通全縣各鄉鎮和主要工礦區。

2018年,各種運輸完成周轉量 5295.8萬噸/公里,比上年下降10 %,客運周轉量 20998萬人/公里,比上年下降10 %。

社會事業

教育

2018年全縣學校總數423所,其中普通中學29所,小學217所;教職工4732人,在校學生數78175人。其中:幼兒園入園人數16319人;小學在校生數35456人,初中在校生14752人。高中在校學生9893人;職業中學在校學生1755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6.79%;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5.8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0.48%;

體育

2018年,現擁有體育綜合訓練場 1 座,室內體育館 1 座,全民健身廣場1個,公共健身設施完善。

文化

2018年,年末有藝術表演團體1 個,文化館 1 個,博物館 1 個,公共圖書館 1個、文化廣場 20 個,電視人口覆蓋率100%,城區有線電視7216戶,有限電視人口36080人。

醫療衛生

2018年,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 897個,其中:縣級醫院2個、鄉級衛生院24個,診所863個、私營醫院5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控中心1個,社局服務中心1個;醫療衛生機構技術人員1565人,其中:具有資格職業醫師179人,職業助理醫師70人,全縣構成了較為完善的衛生醫療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

2018年,年末參加失業保險7910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348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40700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376166 人,其中: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358666人。

人民生活

2018年,全縣城鎮單位從業人員14056人,年平均工資57270 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22920元,比上年增長8.4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50 元,比上年增長11.2 %。

就業物價

2018年,年末全縣從業人員26.2萬人,其中:農村23.82 萬人,城鎮 2.43 萬人。全年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 41994 萬元,同比9.23 %。一般財政預算收入為 19552萬元,同比24.04%。財政支出330309萬元,比上年增長21.1%。

2018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為1.2%,在可控範圍3%以內。

郵電

2018年,全年郵電通信完成增加值 2.143億元,其中郵政業完成增加值0.2375億元,同比增長9.57%,移動業完成增加值1.3億元,同比下降11%,電信業完成增加值0.46億元,同比增長18%,聯通業完成增加值0.1463億元,同比增長19%。

環境保護

2018年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指標(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均控制在市政府下達的污染減排計劃指標以內。污水處理廠1 個,垃圾處理站 1 個,城區垃圾無公害處理率100 %;全年城區空氣質量優良以上335天。

風俗文化

乞巧

奇巧文化獨具魅力位於隴南市北端的西和縣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是仇池國的故土。七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形成了深邃厚重的文化積澱。乞巧、山歌、春倌、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動鄉土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傳承多年,久盛不衰。特別是乞巧活動是一個流傳甚廣、歷史悠久的古老民俗。 在西和人的習俗中,通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靈稱作「巧娘娘」。姑娘們懷着對巧娘娘虔誠的心情,抱着美好的企盼,屆時請她下凡來。每年農曆六月三十晚上開始,一直持續到七月初七晚上,時間長達七天八夜,乞求巧娘娘賜以聰慧、靈巧,故當地稱其為「乞巧節」。因參加乞巧的多為未出嫁的姑娘,歷代文人又稱「女兒節」、「女節」。乞巧活動準備工作包括選址、聯絡、籌資等項。乞巧活動由手襻谺搭橋、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祈神迎水等活動組成。其間,年輕女子們通過一系列歌舞表演和祈禱方式向巧娘娘訴說自己的美好願望。

乞巧節又稱娘娘節,是指農曆七月七日,由婦女們歡度的節日。甘肅各地都有這個習俗,而以隴南西和、禮縣一帶的乞巧節最有特色。它是以「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而興起來的。為尊崇令人敬仰的「巧娘娘」(織女),同時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女兒們能像這位仙女一樣心靈手巧,聰穎智慧,於是在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日子裡乞巧。西和、禮縣一帶還舉辦情趣橫生的「乞巧」遊樂活動,整個活動分為「坐巧」」迎巧」」乞巧」」送巧」四個階段。

2007年3月4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將「中國乞巧文化之鄉」的牌扁授予西和縣人民政府。

2007年至今都有不同的大型文藝晚會結合乞巧文化藝術節!很是熱烈。

風俗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中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

節日:春節的拜年、元宵的社花、二月二的種子、清明的燒紙、端午的艾蒿手鍊、七月七的乞巧、中秋的果實、臘月的冰塊。

旅遊資源

西和縣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在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仰韶文化寺窪文化、齊家文化交輝映,晉魏時仇池立國四百餘年,稱雄一時;詩聖杜甫由隴入蜀,詠詩致志,天下流傳;抗金的烽火,拒元義勇,近代的風雲,哺育了這裡燦爛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有仇池勝境,絢麗別致的自然景觀十分誘人,有「圭峰秋月」之稱的八佛崖;有「九眼鼎沸」之稱的九眼泉,新建旅遊景點;晚霞湖(晚家峽水庫),湖光山色,景色宜人。

2007年西和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2006年成功舉辦了「西和縣仇池山歌文化藝術節」。

西和縣依靠旅遊資源較為富集,而且都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委託成都來也公司編制了《晚霞湖旅遊景區及濱河休閒帶、東西兩山修建性詳規》,並於2006年3月通過了專家評審。2007年,又委託北京來也公司正在編制縣城旅遊形象整體規劃。用於旅遊發展的資金達到近1000萬元,先後修通了晚霞湖環湖公路、石峽八峰崖、石峽經牛兒坪至仇池山、羊馬城至仇池山、稍峪碑樓至雲華山等旅遊公路,硬化了觀山植物園和隍城森林公園的旅遊公路,並建成了隍城森林公園碑林、觀山植物園的觀景亭。由民間投資約500萬元修建的朝陽觀「玉帝殿」。

為了全方位、深層次展示西和旅遊形象,2006年7月在晚霞湖畔成功地舉辦「西和縣首屆仇池山歌旅遊文化藝術節」。 有400多國內外客商和10萬餘群眾到主會場觀看文藝演出,在數十家新聞媒體對節會的盛況進行了報道,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同時配合藝術節的召開,利用中央電視台、《甘肅日報》等新聞媒體對西和縣旅遊景區、景點進行了專版報道,發行了一期《仇池》旅遊專刊和一套「仇池文化藝術節個性化郵票」,並在柳忠高速公路旁制西和旅遊景區、景點廣告牌2塊,提高了西和旅遊的知名度。為了保護、開發和利用地方民俗文化,積極申報「中國乞巧文化之鄉」,並在2006年10月16日由中國民協發文正式命名。

突出地方特色,大力發展「農家樂」。組織「農家樂」經營戶和準備發展「農家樂」的農戶共50餘人,新發展「農家樂」近二十多戶,原有「農家樂」的檔次和水平也比以前有了相應的提升。

組織有關部門和各賓館飯店負責人赴四川廣元對旅遊接待工作進行了考察學習,借鑑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結合實際,督促對各賓館飯店認真查找自身薄弱環節,在進一步加強賓館、飯店的內部設施建設的同時,切實加強各類經營管理人員、服務人員的培訓,改善經營管理,以軟件的優化彌補硬件建設的不足,旅遊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得到明顯地改善。

有仇池勝境,絢麗別致的自然景觀十分誘人,唐代詩人杜甫在此著有很多詩篇;有「圭峰秋月」之稱的雲華山;有「塔山煙雲」之稱的塔子山;有「峰腰石龕」之稱的八佛崖;有「九眼鼎沸」之稱的九眼泉;有瑰麗的丹霞地貌,新建旅遊景點:晚霞湖(晚家峽水庫),湖光山色,景色宜人。

文化遺址

西和縣城南三里岷郡山有薩真人墓,今存墓表為清乾隆時所立,當時縣令王鳴珂題「薩真人墓」四字。陵園旁有道觀一座,名「薩爺殿」,有戲台、正殿、東西偏殿,應初建於南宋時,清乾隆年間擴建。正殿有薩真人塑像,東西偏殿正面分別為王靈官和楊四將軍塑像。經考證薩真人即北宋末年著名道士薩守堅。

西和縣興隆鄉上廟村象鼉山(廟山),它位於河中央,象鼉山上建立寺廟(四爺廟)是附近人尊教信仰之地。曾有作者對象鼉山這樣描寫:奇石恆古橫寒潭,百鍊愧未補蒼天。 祥雲時繞上下廟,甘雨常起天地間。 玉泉朝漲生龍津,蒼岩夜待歸老鸛。 家鄉也有誇說處,槐陰風清象鼉山。在廟山附近開山取石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很嚴重,雖然對本村的經濟發展起了引導作用,但是這種經濟模式沒有什麼可持續性,禁止是上策。每年四天四夜廟會文化是廟上地區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種極其複雜、古老而又新鮮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農民群眾長期積澱形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心理態勢。它世代延續、傳承和發展,歷久不衰,規模可觀。

特產

有洋芋、花椒、蘋果、核桃、黃芪、半夏、黨參等,藥用植物358種,野生值物1000餘種。

西和縣培育了「洋芋、經濟林果、中藥材、草畜」四大特色產業,有優質洋芋、核桃、花椒、蘋果、中藥材、日本落葉松六大特色產業基地。年種植面積5000餘畝,產量6430噸,加工出口250噸,遠銷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2006年,在洋芋產業開發上,以改良品種、擴大面積、興建龍頭為重點,引進推廣優良品種8個,新增優質洋芋面積20.1萬畝,總計達到33.6萬畝。通過招商引資,瑞雪萬噸馬鈴薯加工廠在石堡工業園區建成投產。

在林果業發展上,把生態建設和特色林果產業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科學搭配樹種,突出發展日本落葉松和花椒、核桃三大適宜樹種,日本落葉松面積達到31.5萬畝,花椒17.5萬畝,核桃達到5.7萬畝,經濟林果面積達到27.4萬畝。深入開展核桃產業建設年活動,建成西高山馬蓮等6個早實密植核桃豐產示範園,在長道、石堡計劃發展澳州青蘋果1.1萬畝。

在中藥材產業開發上,2004年被正式命名為「中國半夏之鄉」,半夏、黃芪等中藥材面積逐年擴大,達到5.35萬畝。

畜牧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科技含量進一步提高,並組建成立了一批專業協會,湧現出了一批專業村和種植養殖大戶。

加工業產品

有亞麻、粉條、粉絲等,編織業產品主要有草編工藝品、背簍、篩子、竹蓆等。手工藝品有泥塑、根雕及剪紙、刺繡等。

西和縣地跨暖溫帶和中溫帶,特色迥異的氣候蘊育了豐富多樣的物產。洋芋以面飽個大著稱,種植面積30萬畝,年產40萬噸;玉米種植地膜化,19萬畝玉米年產28.5萬噸。種植優質蘋果4萬畝、花椒14萬畝、核桃10萬畝,年產蘋果3300萬公斤、花椒520萬公斤。

特色飲食

槓子面、鍋盔、麵皮、麻燒餅、洋芋丸子、漿水面、罐罐茶、散飯魚、 涼粉、揪片,火燒子。

漏魚子麵皮 、傳統小火鍋 、洋芋角、漏魚子 、莜麥粥 、咂杆酒 、長面 、槓子面 、鍋盔、醪糟。

相關名人

王步高

王步高 西和縣盧河鄉草川村人,其祖父王珠兒在隴南武林中頗有名望。步高在祖父的影響下,自幼習拳練武,稍長,投師少林拳師邵銀環門下學藝,得其真傳,輕功尤絕,步高身手敏捷,目光如炬,聲同洪鐘。人稱「快手神眼猴拳王」。

光緒元年(1875)曾投軍於固原石統麾下,任哨官3年有餘,終不得志,憤然歸鄉。收授徒弟,又為商賈保鏢,往來於川、陝、寧、青之間。

民國19年(1930)吉鴻昌將軍在天水舉行「發揚國術,以武興國」的武術比賽。這次比賽立足隴南,面向西北各省,來自隴南14縣的100多名武林高手,個個想爭冠奪魁,吉鴻昌將軍親自觀賽。步高名列第二,吉鴻昌親自授予步高雙獅刀1柄、槍頭1枚,獎狀1面,為隴南武林爭得榮譽。

民國33年(1944)王又一次赴秦州城參加隴南地區武術比賽,名列第一,胡專員親授銀盾1座,國幣2000元。

民國17年(1928)隆冬,大雪封山,他出外授徒歸家.在離家十餘里的後川壩草灘中,竄出一隻烈豹,向一少年撲去,眼看少年性命危急,步高大喝一聲,樹稍上的雪團都震落地面,烈豹受驚,稍有遲疑,步高乘機,騰空飛起,一足踢中豹額,隨即用鞭杆猛擊豹背,鞭杆折斷,激怒了豹子,直撲步高。步高躲閃騰落,乘勢將豹子踢落坡下,豹子負痛狂嘯而逃,少年得救。

魏正剛

民國18年(1929),吉鴻昌將軍在天水首次舉行隴南武術大賽。本縣武林名人王步高、魏正剛參賽。魏正剛獲得第三名。王獲得第二名,

民國33年(1944),王步高、魏正剛又代表西和武術隊,參加隴南專區在天水舉行的武術運動會,魏正剛獲得第四名;王獲得第一名;

李忠

(1901——1976)祖籍四川,西和縣北關人,早年當兵到山東,認識了當地武術家杜老師,遂拜師學武,多年後回西和,已有極深的武功。平時以小爐匠為生,1958年在五金廠工作,1959年調機械報廠工作,60歲在機械廠退休。他多次參加縣、地武術大會。

1956年在天水武術大會上表演、比賽,評為全地區第一名;

1964年夏天水地區武術比賽大會在徽縣舉行,李忠獲全地區個人全能第一。

曾在漳縣運動會上擔任過裁判。

他的徒弟很多,武德高尚,在群眾中印象很好。建國前極有名氣。

朱繡梓先生編的《西和縣誌》卷十二中這樣介紹:「李忠,縣北關人,身小而輕,舉步有飛舞之象。幼年遊俠在外,從山東傑士遊走江湖,十年後由陝西遊走甘肅,因邀山東傑士到西和賣武多日,忠亦隨同幫場,頗稱耍手。其跳躍之輕妙,為近時所僅見。」

李忠擅滾刀。舞短刀一刃,身前身後如電光飛瀑,全身一似有十數柄刀上下滾動,使人眼花撩亂。臥地時,身體從地面彈起,刀亦隨之而過,驚險萬狀。李忠身材瘦而精健,極富彈力。故跳躍如飛,一步之遠,幾達兩米,為常人所不及。在舉辦武術表演或開場賣武時,李忠滾刀常為壓軸戲節目,令觀眾喝彩不已。

趙斌

(1901~1989)西和縣蘇合鄉趙家莊人。其祖父精通武術。趙斌自幼受其薰陶,酷愛武術。由於勤學苦練,幼年時就打下了堅實的武術基礎。年歲及長,武術漸精,擅長流星、長槍、行者棍、九節鞭等各種套路。建國後,他多次參加地、省及全國武術比賽,並取得優異成績。

1956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體育運動會上.他獲得了武術比賽三等獎。

1983年在江西南昌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他取得了老年組優秀獎,榮獲了金質獎章。

同年9月,他隨同甘肅省體育代表團赴上海參加全國第五屆體育運動會,在這次會上做了「鷂子拳」的表演,他武姿妙捷,底功深厚,銀須飄灑,眼神犀利,使觀眾為之傾倒.獲得紀念獎,中央電視台作了實況轉播。趙斌不但武藝精湛,還頗有膽略,民國期間,數次與土匪、亂軍遭遇,都挫敗了他們的惡行。

趙方針

趙方針,武術界名人趙斌之子,擅長鷂子拳、梅花棍、紫金鞭、流星、長槍、行者棍、九節鞭等各種套路,

西和縣武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武術六段。

2004年獲得隴南市第六屆運動會成人拳術、棍術冠軍,享譽武林。

蒲錄兒

西和縣武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武術六段,擅長滾刀、槍術、棍術是武術界名人李忠的高徒,1966年,天水專區在漳縣舉行武術運動會.本縣武術運動員蒲錄兒獲青年組個人全能第一名,

王森林

西和縣武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武術六段,長於拳、棍,是武術界名人李忠的高徒,1966年,天水專區在漳縣舉行武術運動會.本縣武術運動員王森林取得少年組第二名。

牟小龍

牟(穆)小龍,西和縣興隆鄉人上廟村人,自幼隨父穆生忠習武,練習過八極拳、翻子拳、戳腳四趟子、西涼斬、水火拳、貼身十八摔、白虎條子、封手搌母、三十六天罡(膝肘)、軟盤架子功,天啟排子、桑門條子、風魔條子、雙頭棍、封手鞭 ,九節鞭、兩節棍、流星錘、菜刀拳、泰拳(一)、泰拳(二)、鐵鍬拳等,曾在**武警總隊擔任警衛班長數年,退役後在保鏢界從業16年,曾擔任中城衛等保鏢公司VIP保鏢特勤隊長,有多年的礦山和企業危機處理經驗,是危機處理的專家。

威龍國際保鏢有限公司創始人

中國保鏢協會會員

中國國際特種保鏢聯盟核心成員

中國國際特種保鏢聯盟協會委員會委員

中國國際特種保鏢聯盟協會副會長

世界雙節棍聯盟協會會員

中國武術協會會員

中國武術六段

穆生忠

1952年12月25日生於甘肅省和政縣,現居住在甘肅省西和縣興隆鄉;

中國武術六段、中國武術協會會員。

到西和縣之前在臨夏和政縣老家練過「戳腳翻子拳」「四趟子」「封手搌母」「三十六天罡(膝肘)」「軟盤架子功」,「天啟排子」「桑門條子」「風魔條子」「雙頭棍」「封手鞭」等。[3]

來到西和縣後跟岳父王偏財學過一些紅拳和鞭杆,又和興隆鄉下廟村的王上堡,王月成等拳師交流換藝,興隆鄉上廟村的好多60後和70後80後都跟父親學過拳,王旦兒、王富民、王鑫銀、王近田、王 林、王斌峰等等,他們主要學「戳腳翻子拳」「四趟子」「封手搌母」。

聽上廟村人說「七十年代老家玩社火,作為是『拳把式』。到其他村社都由他耍拳打場子,有人看他拳打的虎虎生風,威風八面,就生了壞心,想挫一下他的銳氣,便在半道上手拿傢伙等着他。他一看不好,對方有七個人,從兵器上看就知道是個『練家子』『拳把式』,自己沒有帶棍在身,雖然他的天啟棍練的很好,怎麼辦呢?人已經衝到了臉前了。你們想怎麼着,他把上衣一脫,身上的流星錘順勢打去,青龍擺尾,猛龍翻身,左右插花,上下撩飛,只聽的『呯呯』的聲音,七人全倒在了大路上......」。

秉承「以武傳家」的家族傳統,他的兩兒子 牟(穆)小龍 、 穆魁元[5]都已成長為武林界名人。

董小鵬

男,1972年生於西和縣五里舖,西和武術協會秘書長,中國武術五段

2004年「長安房地產杯」太極拳並列第一名;

2012年「第九屆香港武術節」棍術第二名。

相關視頻

甘肅西和,一分鐘精彩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