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西寺闻钟(夏晓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寺闻钟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西寺闻钟》中国当代作家夏晓喻的散文。

作品欣赏

西寺闻钟

城西六七里地,有一寺庙遗址,人称西寺庙,又称兴唐寺,俗名增寿观,不知建于何年何月。清嘉庆年间人们翻修此寺时,掘得“铁佛、洪钟各一尊”,其洪钟铭载“大明嘉靖二十年(1541)九月”字样,是初建或修缮扩建?语焉不详,证据已失,无从稽查。从“兴唐寺”一称呼来看,建于唐代初期也不无可能。据《留坝县志》载: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复修西寺,为三进两院,殿堂、厅堂共60余间。咸丰年间再次扩建,西寺对面开设酒楼、客栈、马厩如林。面积已达十余顷,僧人早晚诵经撞钟鸣鼓,震域十里之遥。西寺庙会,每年香客游人达万余。而今,仅留得一半间残壁断垣,檐下匾额“增寿观”三字依稀可辨。    从县城到西寺有两条路,路沿溪而建,溪顺涧而淌,山谷极幽静,有三二户人家隐居其中,偶有鸡鸣犬吠之声,似近似远,恍若来之天外。溪涧尽处,缘山而上,左侧农家有狗七八条,罕见生人,极凶,非武松之辈敬请改道右行。至山豁捡毛路下三五百米,便到西寺。遗址位于群山环抱的一片平坝之上,前山远去,如同驹行,两边山峰远远恭迎。坝上有两棵银杏主干如盆,高七八丈,独占了这方圣土之灵气。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好似亭亭华盖,等待君临启程。    “西寺闻钟”曾是“留坝八景”之一。留坝厅境山大沟深,人烟稀少,远离京华,守险据要,褒斜道、陈仓道、连云道三条高速路横贯其境,虽商贾缙绅、文人墨客如织,但都如过往浮云,给明净的天空徒增几分孤寂。而这西寺的钟声却是那般执着守时,如影如形和这孤独之城紧紧相随,给这孤城守望者和他的子民们带来无限的希望和信心。清嘉庆年间留坝驿丞兼司狱陈庆怡有诗曰“万籁渐沉寂,微闻西寺钟。寻声到古刹,山顶多青松。老僧类枯木,破衲松下缝。问客何处来,门外白云封”从陈庆怡的诗中看,此时寺中青黄不接,香火衰微,只有老和尚这么一个编制,衲衣破了,老和尚只有亲自动手,像枯木般坐在松树下缝补,孤灯青影,何等恓惶。不过用今人的眼光去猜疑,这个老和尚一定打探到领导要去视察的信息而在故意作秀!也不知道这个当时身兼交通局长、公安局长二职的庆怡先生目睹此番境况,除了深深感慨外,是否以个人名义用公款予以资助?或大发善心,恳请上级给庙中增加编制、追加经费,以广招沙弥,兴盛佛事?不过他在位期间,西寺的确进行了一次大的扩建,是不是他的功劳,陈局长在他自己编纂的《留坝厅志略》中没有大书特书,甚至找不到片言只语。    近些年,人们看好旅游,老僧的“衣钵”传人们与时俱进,恳请重建庙宇,恢复旧观。地方政府似乎被这尘外的钟声惊醒,似乎对此更感兴趣,提前介入,修路扩地,用混凝土圈就了一块地盘,鸣炮擂鼓,请各方神圣“祈祷诵经”,似乎要大干一场。此后,和尚走了,呐喊者也就没有了激情。不过右侧这条昔日幽僻的羊肠小道已被硬化成三五米宽的水泥路,成了上班一族茶余饭后走步的好去处。从县城到西寺也就半小时行程,不为吃斋念佛,长生不老,但求身体健康,心情舒畅。    循着历史的钟声,踩着过往的废墟,在西寺遗骨的化石前,人们体悟着岁月的波折,人生的无常,然而那宏大的钟声亘古至今就一直没有停息过。

[1]

作者简介

夏晓喻,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