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寺聞鍾(夏曉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寺聞鍾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西寺聞鍾》中國當代作家夏曉喻的散文。

作品欣賞

西寺聞鍾

城西六七里地,有一寺廟遺址,人稱西寺廟,又稱興唐寺,俗名增壽觀,不知建於何年何月。清嘉慶年間人們翻修此寺時,掘得「鐵佛、洪鐘各一尊」,其洪鐘銘載「大明嘉靖二十年(1541)九月」字樣,是初建或修繕擴建?語焉不詳,證據已失,無從稽查。從「興唐寺」一稱呼來看,建於唐代初期也不無可能。據《留壩縣誌》載: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復修西寺,為三進兩院,殿堂、廳堂共60餘間。咸豐年間再次擴建,西寺對面開設酒樓、客棧、馬廄如林。面積已達十餘頃,僧人早晚誦經撞鐘鳴鼓,震域十里之遙。西寺廟會,每年香客遊人達萬餘。而今,僅留得一半間殘壁斷垣,檐下匾額「增壽觀」三字依稀可辨。    從縣城到西寺有兩條路,路沿溪而建,溪順澗而淌,山谷極幽靜,有三二戶人家隱居其中,偶有雞鳴犬吠之聲,似近似遠,恍若來之天外。溪澗盡處,緣山而上,左側農家有狗七八條,罕見生人,極凶,非武松之輩敬請改道右行。至山豁撿毛路下三五百米,便到西寺。遺址位於群山環抱的一片平壩之上,前山遠去,如同駒行,兩邊山峰遠遠恭迎。壩上有兩棵銀杏主幹如盆,高七八丈,獨占了這方聖土之靈氣。鬱鬱蔥蔥,遮天蔽日,好似亭亭華蓋,等待君臨啟程。    「西寺聞鍾」曾是「留壩八景」之一。留壩廳境山大溝深,人煙稀少,遠離京華,守險據要,褒斜道、陳倉道、連雲道三條高速路橫貫其境,雖商賈縉紳、文人墨客如織,但都如過往浮雲,給明淨的天空徒增幾分孤寂。而這西寺的鐘聲卻是那般執着守時,如影如形和這孤獨之城緊緊相隨,給這孤城守望者和他的子民們帶來無限的希望和信心。清嘉慶年間留壩驛丞兼司獄陳慶怡有詩曰「萬籟漸沉寂,微聞西寺鐘。尋聲到古剎,山頂多青松。老僧類枯木,破衲松下縫。問客何處來,門外白雲封」從陳慶怡的詩中看,此時寺中青黃不接,香火衰微,只有老和尚這麼一個編制,衲衣破了,老和尚只有親自動手,像枯木般坐在松樹下縫補,孤燈青影,何等恓惶。不過用今人的眼光去猜疑,這個老和尚一定打探到領導要去視察的信息而在故意作秀!也不知道這個當時身兼交通局長、公安局長二職的慶怡先生目睹此番境況,除了深深感慨外,是否以個人名義用公款予以資助?或大發善心,懇請上級給廟中增加編制、追加經費,以廣招沙彌,興盛佛事?不過他在位期間,西寺的確進行了一次大的擴建,是不是他的功勞,陳局長在他自己編纂的《留壩廳志略》中沒有大書特書,甚至找不到片言隻語。    近些年,人們看好旅遊,老僧的「衣缽」傳人們與時俱進,懇請重建廟宇,恢復舊觀。地方政府似乎被這塵外的鐘聲驚醒,似乎對此更感興趣,提前介入,修路擴地,用混凝土圈就了一塊地盤,鳴炮擂鼓,請各方神聖「祈禱誦經」,似乎要大幹一場。此後,和尚走了,吶喊者也就沒有了激情。不過右側這條昔日幽僻的羊腸小道已被硬化成三五米寬的水泥路,成了上班一族茶餘飯後走步的好去處。從縣城到西寺也就半小時行程,不為吃齋念佛,長生不老,但求身體健康,心情舒暢。    循着歷史的鐘聲,踩着過往的廢墟,在西寺遺骨的化石前,人們體悟着歲月的波折,人生的無常,然而那宏大的鐘聲亘古至今就一直沒有停息過。

[1]

作者簡介

夏曉喻,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