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座蓮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觀音座蓮目根狀莖肥大、肉質,葉柄基部膨大,呈托葉狀,肉質,並以關節和根狀莖相連;葉片通常1~2回羽狀,少為掌狀,羽片或小羽片也以關節着生於葉軸或小羽柄上,乾死後常從此處脫落。葉脈分離,少為網狀;孢子囊船形,具數層細胞組成的厚壁,生葉片下面的葉脈上,形成線形或長圓形的分離孢子囊群,或圓形的聚合囊群,孢子囊無環帶或在觀音座蓮科中有不甚發育的頂生環節。本目分4科:合囊蕨科、觀音座蓮科、天星蕨科和多孔蕨科,但也有的分類學家主張並為一科──合囊蕨科。[1]
形態特徵
真蕨植物門厚囊蕨綱比較進化的一目。葉片通常1~2回羽狀,少為掌狀,羽片或小羽片也以關節着生於葉軸或小羽柄上,葉脈羽狀,少為網狀;孢子囊具數層細胞組成的厚壁,生葉片下面的葉脈上,形成線形或長圓形的分離孢子囊群,或圓形的聚合囊群 ,孢子囊無環帶 。
陸生植物,有直立肥大肉質的或橫走的根狀莖。葉幼時為蝸卷形,葉柄基部以肉質膨大的關節着生於根狀莖,並有托葉狀的附屬物;葉片1-2回羽狀,或少為掌狀(如天星蕨科);體內組織富於黏質管道和單寧細胞;葉脈分離,少為網狀(如天星蕨科);孢子囊船形,有厚壁,由數層細胞組成,無柄,生於葉下面的脈上,形成線形或長圓形的分離孢子囊羣,或圓形(或長形)的聚合囊羣,無環帶或在觀音座蓮科有不發育的環帶出現於先端,在囊羣中同時發生,腹面縱裂;孢子為四面形或兩面形,每個孢子囊產生1400-7000個。原葉體(配子體)土表生,綠色,扁平,形體不一,壽命長。有內生菌根。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中。前3科中國均有分布 。本目在晚古生代石炭二疊紀就很發育,呈樹蕨狀,具巨大的羽狀複葉。中生代晚三疊世,合囊蕨科和觀音座蓮科也有代表。本目中觀音座蓮科為最大,有3屬,又以觀音 座蓮屬種 類為多,中國約有50餘種,廣布長江以南各省區及西南,日本也有,生林下溪邊或溝谷邊 。
主要價值
其碩大肉質的根狀莖,呈褐色,土名叫山豬肝,含有大量澱粉,可以直接食用或提取澱粉。藥用有安神、祛風濕、解毒、止血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