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觀音草 |
中文學名:觀音草 別稱:染色九頭獅子草、藍茶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管狀花目 科:爵床科 屬:觀音草屬 |
觀音草(學名:Peristrophe baphica (Spreng) Bremek.)是爵床科觀音草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可達1米;枝多數對生,葉片卵形或有時披針狀卵形,頂端短漸尖至急尖,紙質,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總苞片闊卵形,卵形或橢圓形,花冠粉紅色,花絲被柔毛,藥室線形,花柱無毛,花期冬春。[1] 分布於中國海南、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江蘇、上海、貴州、雲南。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到新幾內亞島也有分布。原產地熱帶東南亞至中國秦嶺。 該種通常做染料。
形態特徵
觀音草多年生,直立草本,高可達1米;枝多數,交互對生,具5-6鈍棱和同數的縱溝,小枝被褐紅色柔毛,老枝具淡褐色皮孔。葉卵形或有時披針狀卵形,頂端短漸尖至急尖,基部闊楔尖或近圓,全緣,長3-5 (7.5)厘米,寬1.5-2 (3)厘米,紙質,干時黑紫色,嫩葉兩面被褐紅色柔毛,老時上面漸無毛;側脈每邊5-6條;葉柄長約5毫米。 聚傘花序,由2或3個頭狀花序組成,腋生或頂生;總花梗長3-5毫米,後被柔毛;總苞片2-4枚,闊卵形,卵形或橢圓形,不等大,大的長(1.8) -2.3-2.5厘米,寬8-15毫米,小的2-3厘米,頂端急尖,基部楔形,干時黑紫色或稍透明,有脈紋,被柔毛;花萼小,長4.5-5毫米,裂片披針形,被柔毛;花冠粉紅色,長3-3.5(-5)厘米,被倒生短柔毛,冠管直,寬約1.5毫米,喉部稍內彎,上唇闊卵狀橢圓形,頂端微缺,下唇長圓形,淺3裂;雄蕊伸出,花絲被柔毛,藥室線形,下方的1室較小;花柱無毛,柱頭2裂。蒴果未見,(據文獻記載)長約1.5厘米,被柔毛。花期冬春。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500-1000米的路旁、草地或林下。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海南(海口、澄邁、瓊海)、廣東、廣西(北海)、湖南、湖北(宜昌、藤縣、恩都、陽新、羅田)、福建、江西(九江)、江蘇、上海、貴州、雲南也產。除黔滇外,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到新幾內亞島也有分布。原產地熱帶東南亞至中國秦嶺。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清熱解毒,消腫散血。 咽喉腫痛,風濕痛,打傷,瘰癧。全草3~5錢,水煎服。 腹痛,腰痛,跌打損傷,根2~5錢,水煎服;外用適量,搗爛外敷。
藥用部位:全草。
藥用功能:風濕關節痛、小兒驚風。
藥用主治:毒蛇咬傷、小兒驚風、口腔炎、癤、癰、尿路感染、中耳炎、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或搗汁;或研末。 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附方
①《本草匯言》:過服亦克脾氣。
②《閩東本草》:脾胃虛寒,氣血兩虛者不宜。
①治感冒發熱,咳嗽,喉痛:爵床五錢至一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②治瘧疾:爵床一兩。煎汁,於瘧疾發作前三至四小時服下。(《上海常用中草藥》)
③治鈎端螺旋體病:爵床(鮮)八兩。搗爛,敷腓腸肌。(《雲南中草藥》)
④治酒毒血痢,腸紅:小青草、秦艽各三錢,陳皮、甘草各一錢。水煎服。(《本草匯言》)
⑤治黃疸,勞瘧發熱,翳障初起:小青草五錢,煮豆腐食。(《百草鏡》)
⑥治腎盂腎炎:爵床三錢,地菍、鳳尾草、海金砂各五錢,艾棉桃(寄生艾葉上的蟲蛀球)十個。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⑦治乳糜尿:爵床二至三兩,地錦草、龍泉草各二兩,車前草一兩半,小號野花生、狗肝菜各一兩(後二味可任選一味,如龍泉草缺,狗肝菜必用)。上藥加水1500~2000毫升,文火煎成400~600毫升,其渣再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取300~400毫升,供患者多次分服,每日一劑,至少以連續三個月為一個療程,或於尿轉正常後改隔日一劑,維持三個月,以鞏固療效。(《全展選編·傳染病》)
⑧治肝硬化腹水:小青草五錢。加豬肝或羊肝同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⑨治筋骨疼痛:爵床一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⑩治疳積:小青草煮牛肉、田雞、雞肝食之。(《綱目拾遺》)
⑾治雀目:雞肝或羊肝一具(不落水),小青草五錢。安碗內,加酒漿蒸熟,去草吃肝。加明雄黃五分尤妙。(《百草鏡》)
⑿治口舌生瘡:爵床一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⒀治癰疽瘡癤:小青草搗爛敷。(《本草匯言》)
⒁治瘰癧:爵床三錢,夏枯草五錢。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民間草藥》)
⒂治跌打損傷:爵床鮮草適量。洗淨,搗敷患處。(《上海常用中草藥》)
參考來源
- ↑ 農村山裡的野草,被稱作「觀音草」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做豆腐, 百家號, 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