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卞將軍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謁卞將軍墓》是一首明朝古詩,在中華古詩詞源遠流長中,明朝是一個重要的時期,理學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和傳播。理學,作為儒學的一種形式,對明朝的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詩歌的內容上,也影響了詩歌的形式和風格[1]。
“ |
忠孝實大節,一門全者稀。 桓桓卞將軍,父子兼有之。 伊昔晉祚衰,狂猘縱橫馳。 秉國既非人,清談了無施。 台城一失守,生民墜塗泥。 九廟震戎馬,坐睹綱常夷。 將軍舊忠勇,悉力舉義旗。 揮戈指逆賊,捐軀竟難支。 彼惟眕與盱,赴難甘於飴。 親既為國死,誓以身相隨。 哀哉賢父子,至行全民彝。 邇來千餘年,荒墳屹累累。 我行訪遺事,徘徊冶亭西。 英風撼宰木,烈節昭穹碑。 九原不可作,再拜雙淚滋。 世事幾更代,令名日月垂。 因之感予懷,吾將以為師。 |
” |
— [明代]王紳 |
理學對明朝詩歌內容的影響
社會意識形態的反映
在明朝,理學被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來看待,它要求人們遵守封建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因此,許多明朝詩人在他們的作品中反映了這種社會意識形態,將詩歌作為某種社會意識的傳聲筒。例如,一些明朝詩人通過詩歌來宣揚理學思想,強調忠孝節義等傳統價值觀。
個人修養與道德實踐
理學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實踐,認為只有通過內心的修煉,才能達到道德的最高境界。這種思想在明朝詩歌中得到了體現,許多詩人都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了對個人修養和道德實踐的關注。
明朝詩歌中的理學影響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影響了詩歌的內容、形式和風格,也影響了詩人的創作思想和審美觀念。理學作為明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