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兒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豆瓣兒醬[ dòu bànr jiàng ] 以大豆或蠶豆為主要原料製成的、帶有豆瓣兒的醬[1]
食品醬
成分 醬的成分可概括如次:含氮物質有蛋白質、多肽、肽。氨基酸有酪氨酸、胱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賴氨酸、精氨酸、組氨酸、穀氨酸等;此外,尚有腐胺、屍胺、腺嘌呤、膽鹼、甜菜鹼、酪醇、酪胺和氨。糖類以糊精、葡萄糖為主,也含少量戊糖、戊聚糖。大豆約含18%脂肪,在制醬過程中,基本上無變化,故醬中所含脂肪,基本上都存於豆瓣中。醬中所含酸類,其揮發者有甲酸、乙酸、丙酸等;不揮發者有乳酸、琥珀酸、曲酸等。其他有機物有乙醇、甘油、維生素、有機色素等;無機物除多量的水、食鹽外,尚有隨原料帶入的硫酸鹽、磷酸鹽、鈣、鎂、鉀、鐵等。
由來 中國是醬的創始國,說來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漢班固的《漢武帝內傳》中,記西王母下人間見漢武帝,其中記西王母告訴武帝,說神藥上有「連珠雲醬」、「玉津金醬」,還有「無靈之醬」。於是就有制醬法是西王母傳與人間的說法。西王母下凡自然只是傳說。另有說法,說醬乃周公所創。周公就是叔旦,周武王的弟弟,曾助武王滅商。但《周禮》中已有「百醬」之說,醬的製作發明,就該在周之前。
醬剛開始並非作為調料,而是作為一種重要的食品而誕生的。按張岱《夜航船》中對飲食創造歷史的回顧:有巢氏(有巢氏是傳說中巢居的發明者,遠古時,相傳他為避免野獸侵襲,教民構木為巢,開始了在樹上巢居)教民食果,燧人氏始鑽木取火,作醴酷(通過蒸釀而成熟食),神農始教民食谷,加於燒石之上而食。黃帝始具五穀種。神農的獨生子開始種莊稼,教民食蔬菜瓜果。燧人氏作肉脯,黃帝作炙肉,成湯作醢。(醢就是最早的肉醬)「成湯作醢」剛開始,醬是用肉加工製成。其加工方法,將新鮮的好肉研碎,用釀酒用的曲拌均,裝進容器,容器用泥封口,放在太陽下曬兩個七天,待酒麴的所味變成醬的氣味,就可食用。這種肉醬還可以速成:肉斫碎,與曲、鹽拌勻後裝進容器,用泥密封。在地上掘一個坑,用火燒紅後把灰去掉,用水燒過後的坑裡厚厚的鋪上草,草中間留一個空,空中正好放裝拌好曲的肉的容器,把抗填上七八寸厚的土,在填的土上面,燒乾牛糞,一整夜不讓火熄滅,到第二天,醬滲出來就熟了。這種肉醬,當時稱「醢」,又稱「橘」。《說文》:「橘:醬也。醬:醢也。從肉從酉,酒以和醬也。」因為醬是酒,肉和鹽在一起交合而成,滋味好。《風俗通》:「醬成於鹽而咸於鹽,夫物之變有時而重。」所以在當時曾被稱作美食。到周代人們發覺草木之屬都可以為醬,於是醬的品類日益增多,貴族們每天膳食中,醬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從《周禮》中的記載到《禮記》中的記載看,醬的作用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從主要的配食品變成了很具體的調味品。早時醬除有調味功能,還有除毒功能。到了明朝(十三世紀),豆醬的生產更為發展,而魚、肉制則日漸被淘汰。制醬的技術亦普遍流傳於城鄉勞動人民之間。
參考文獻
- ↑ 自製豆瓣醬是怎麼做的搜狗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