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豆腐飘香(李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豆腐飘香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豆腐飘香》中国当代作家李芙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豆腐飘香

豆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在我的记忆里,是浓浓的家乡味道,是悠远的回忆

据说,豆腐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发明的专利,据《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二千多年前,淮南王刘安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时,广招八位著名方士在“八公山”炼丹,用黄豆磨浆烧开,加盐卤,实验炼丹。结果丹没炼成,却创制出豆腐。古时称之为“菽乳”,宋、元时期有些地方称为“来其”或“黎祁”,故陆放翁诗中才有“洗釜煮黎祁”的句子。豆腐不仅是民间廉价的食物,而且也是文人骚客大加赞赏的东西,元代“道园先生”虞集曾写过一篇《豆腐三德赞》。清代袁枚的《随园食谱》用山珍海味给豆腐做配料,则给豆腐增加了身价。

豆腐雪白细嫩,滑润鲜美,营养丰富,老少咸宜,被誉为“东方龙脑”、“中华名菜”。豆腐的制法很多,但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还是父亲那原始的做法。“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漆黑的夜空下,驴子寂寞而单调的脚步声伴着磨坊悠悠的灯光飘出来,常常踏碎我甜甜的童年梦。揉揉惺忪的睡眼,父亲忙碌的身影在灯光下晃动,屋子里飘荡着氤氲之气,在豆腐飘香的环境里,我度过童年时光。记得,父亲总是在前一天晚临睡前把黄豆浸在水里泡上,第二天黎明前上磨、烧煮、过包、点卤水、压板定型等一套程序,才制成豆腐,这便是水豆腐。如果仅过了包的是豆浆,点上卤水后便是豆腐脑,豆浆和豆腐脑均是早餐的好食品,豆腐大致分水豆腐和干豆腐二种,如再加工便成为豆腐干、酱豆腐、腐乳、臭豆腐、五香豆腐、腐竹……在北京提起臭豆腐是家喻户晓,一股腐臭味很是刺鼻,耐着性子尝一口“哇!”那才叫绝,满口盈香,不绝如缕。于是有人便怀疑这样臭的东西怎么会如此之香呢?考究再三难得其由。难怪朱熹老夫子从不吃豆腐,他一世精明,饱读典籍,竟会迂腐到抵制豆腐美食的地步,其原因是他始终弄不明白制成的豆腐为什么比未成品份量重,这也有悖于质量守恒定律。当然那时他还不知质量守恒为何物,若知那就更加抵制了,恐怕豆腐的制作技艺早已亡佚矣。

豆腐虽说不是名门闺秀,却能堂而皇之地登上星级酒店的餐桌,与名贵的山珍海味平起平坐,故深得古今中外文人政客的喜爱,明太祖朱元璋就酷爱食家乡凤阳的酿豆腐,清代名人袁枚就尤爱豆腐。说到豆腐我不禁想起一次记忆犹新的豆腐宴。那是1988年的初秋,旅游到南京,应几个朋友之邀到古鸡鸣寺一游,中午在寺里吃斋饭,一看菜谱全是俗家荤菜,溜肉段、红烧肉……一吃才知道都是豆腐,还真有点原汁原味,看来人们把豆腐的吃法已演绎得淋漓尽致。

豆腐既名又俗。说起名,豆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民间谚语广为流传,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等,折射出人生哲理。说起俗,也俗得通俗易懂。无论春夏秋冬,在乡村、在街巷不时传出悠远而低沉的吆喝:“豆——腐……”。炎炎的夏日傍晚,坐在老槐树下,摇动着蒲扇,来一盘水葱拌豆腐,斟上二两白酒,听着乡音慢慢地享用,那真是惬意极了。

离乡在外多年,平日里最爱吃豆腐,那股香滑温情的味道发散着浓浓的乡情,平添了生活的色彩…… [1]

作者简介

李芙,男,黑龙江省大庆人,大学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