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豆腐飄香(李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豆腐飄香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豆腐飄香》中國當代作家李芙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豆腐飄香

豆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材。在我的記憶里,是濃濃的家鄉味道,是悠遠的回憶

據說,豆腐是漢代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專利,據《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二千多年前,淮南王劉安在壽春(今安徽省壽縣)時,廣招八位著名方士在「八公山」煉丹,用黃豆磨漿燒開,加鹽滷,實驗煉丹。結果丹沒煉成,卻創製出豆腐。古時稱之為「菽乳」,宋、元時期有些地方稱為「來其」或「黎祁」,故陸放翁詩中才有「洗釜煮黎祁」的句子。豆腐不僅是民間廉價的食物,而且也是文人騷客大加讚賞的東西,元代「道園先生」虞集曾寫過一篇《豆腐三德贊》。清代袁枚的《隨園食譜》用山珍海味給豆腐做配料,則給豆腐增加了身價。

豆腐雪白細嫩,滑潤鮮美,營養豐富,老少咸宜,被譽為「東方龍腦」、「中華名菜」。豆腐的製法很多,但在我的記憶里,印象最深的還是父親那原始的做法。「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漆黑的夜空下,驢子寂寞而單調的腳步聲伴着磨坊悠悠的燈光飄出來,常常踏碎我甜甜的童年夢。揉揉惺忪的睡眼,父親忙碌的身影在燈光下晃動,屋子裡飄蕩着氤氳之氣,在豆腐飄香的環境里,我度過童年時光。記得,父親總是在前一天晚臨睡前把黃豆浸在水裡泡上,第二天黎明前上磨、燒煮、過包、點滷水、壓板定型等一套程序,才製成豆腐,這便是水豆腐。如果僅過了包的是豆漿,點上滷水後便是豆腐腦,豆漿和豆腐腦均是早餐的好食品,豆腐大致分水豆腐和干豆腐二種,如再加工便成為豆腐乾、醬豆腐、腐乳、臭豆腐、五香豆腐、腐竹……在北京提起臭豆腐是家喻戶曉,一股腐臭味很是刺鼻,耐着性子嘗一口「哇!」那才叫絕,滿口盈香,不絕如縷。於是有人便懷疑這樣臭的東西怎麼會如此之香呢?考究再三難得其由。難怪朱熹老夫子從不吃豆腐,他一世精明,飽讀典籍,竟會迂腐到抵制豆腐美食的地步,其原因是他始終弄不明白製成的豆腐為什麼比未成品份量重,這也有悖於質量守恆定律。當然那時他還不知質量守恆為何物,若知那就更加抵制了,恐怕豆腐的製作技藝早已亡佚矣。

豆腐雖說不是名門閨秀,卻能堂而皇之地登上星級酒店的餐桌,與名貴的山珍海味平起平坐,故深得古今中外文人政客的喜愛,明太祖朱元璋就酷愛食家鄉鳳陽的釀豆腐,清代名人袁枚就尤愛豆腐。說到豆腐我不禁想起一次記憶猶新的豆腐宴。那是1988年的初秋,旅遊到南京,應幾個朋友之邀到古雞鳴寺一游,中午在寺里吃齋飯,一看菜譜全是俗家葷菜,溜肉段、紅燒肉……一吃才知道都是豆腐,還真有點原汁原味,看來人們把豆腐的吃法已演繹得淋漓盡致。

豆腐既名又俗。說起名,豆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民間諺語廣為流傳,如「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等等,折射出人生哲理。說起俗,也俗得通俗易懂。無論春夏秋冬,在鄉村、在街巷不時傳出悠遠而低沉的吆喝:「豆——腐……」。炎炎的夏日傍晚,坐在老槐樹下,搖動着蒲扇,來一盤水蔥拌豆腐,斟上二兩白酒,聽着鄉音慢慢地享用,那真是愜意極了。

離鄉在外多年,平日裡最愛吃豆腐,那股香滑溫情的味道發散着濃濃的鄉情,平添了生活的色彩…… [1]

作者簡介

李芙,男,黑龍江省大慶人,大學文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