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傳染性腹膜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貓傳染性腹膜炎(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FIP),簡稱傳腹,是一種發生於貓的致命異常免疫反應,由貓攜帶的貓冠狀病毒發生變異而引起。FIP目前仍為絕症,發病後死亡時間不定,但極少活過一年時間。
雖然該病名稱為「腹膜炎」,但FIP實際上是一種多系統性炎症,並非所有的患貓都一定會表現出腹膜炎的症狀。患貓的症狀表現通常分為兩類,分別為濕性FIP和乾性FIP,其中濕性FIP占全部病例的70%左右,表現為腹腔胸腔出現積液,異常鼓脹;乾性FIP患貓症狀不一,取決於病毒侵害的器官種類。
作為一種首次記載於1963年的疾病,FIP的預防、治療等應對措施皆尚在研究中。作為患FIP的先決條件,貓冠狀病毒的感染非常常見,惟其變異為腹膜炎病毒的條件尚不明確,因而難以預防;統計結果顯示,FIP患貓中高達70%為純種貓,這很可能與純種貓較弱的免疫力有關。FIP少有直接的確診手段,一般需要根據患貓的臨床症狀、生化指標和既往歷史等因素來進行推斷,加之有一些其他貓的疾病與FIP症狀類似,造成FIP有一定的誤診率。而一旦確診,患貓只能接受以緩解痛苦為主要目的的治療。
病症發現
作為症狀通常極為明顯的一種致命疾病,FIP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卻沒有得到任何記載,動物醫學界認為這是由於FIP在戰後方才出現。1963年,獸醫Jean Holtzworth根據她在波士頓天使紀念醫院的診斷經歷首次描述了這種疾病。1973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兩位病理學家John Strandberg和Richard Montali首次研究了FIP在微觀層面的發病情況。截至2011年,FIP已位列發達國家寵物貓致死性傳染病的第一名。
學界認為,發病率的攀升與戰後飼養寵物方式改變,貓從田野、鄉村搬入了公寓、別墅,同時寵物商店、貓舍與動物收容所等擁擠的運轉樞紐紛紛建立,導致貓有更大幾率互相傳染貓冠狀病毒有關;和平時期,人類對純種貓的需求日益繁盛,近親繁育使得家貓整體的免疫力愈發低下;另外,防治貓白血病、貓瘟等以往貓的主要疾病的疫苗得以研發和推行,人類卻仍對FIP束手無策,這也導致了其排名的飆升。
2012年,Niels Pedersen通過DNA測序確認了FIP由突變的貓冠狀病毒導致,而2013年康奈爾大學獸醫學院的一項實驗再度證實了這一發現。
病因
FIP因貓感染貓冠狀病毒,而後貓冠狀病毒發生變異而引起[1]。貓冠狀病毒是一種胃腸道病毒,通常不會感染至其他系統,此時無症狀或最多造成溫和的腹瀉或上呼吸道感染,如打噴嚏,流眼淚等[2],貓齡5到7周時尤甚,因母源抗體含量會在這個時期降低。
任何攜帶貓冠狀病毒的貓都有發展為FIP的潛在危險,但只有少於10%的貓會因貓冠狀病毒變異而患上FIP。病毒變異後會擴散至除腸上皮細胞、肺部、血液以外的其他身體部位,漸進性地引起全身炎症反應,尤其是在腹部。截至2018年,動物醫學界仍未能就貓冠狀病毒會在什麼因素影響下突變為腹膜炎病毒、其中病毒本身因素與貓的身體因素的影響分占多少等問題得出明確結論[3]。
參考文獻
- ↑ Addie D; Belák S; Boucraut-Baralon C. 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ABCD guidelines on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 Surgery. 2009, 11 (7): 594-604.
- ↑ 貓感染性腹膜炎. Hongkong Vet. [2018-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5).
- ↑ Pederson NC. An update on 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ology and immunopathogenesis. Veterinary Journal. 2014, 201 (2): 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