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財政危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財政危機是中國專有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國家財政因收不抵支而發生嚴重的混亂和動盪。具體表現為:國家預算出現巨額赤字,入不敷出;國家債務劇增;停付全部或部分國家債務等。

廣義財政危機還包括貨幣信用制度的混亂和動盪,通常發生在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危機,是由國民經濟軍事化、實行膨脹性的財政金融政策或其他經濟、政治原因而引起。主要表現是:國家財政收支狀況趨於惡化,入不敷出,財政赤字巨大,國家債務增長,全部或部分國債停止支付和嚴重的通貨膨脹。

財政危機的根源和表現

資本主義財政危機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它一般是伴隨着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而發生的。在經濟危機到來時,由於生產銳減,企業倒閉,引起國家財政收入的下降;而為了擺脫危機,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用於刺激經濟和失業救濟方面的財政支出又在急劇增加。這就使財政收支失去平衡,財政赤字顯著增大,從而爆發財政危機。此外,戰爭、擴軍備戰以及其他擴大財政支出的措施,也是引起財政危機的重要原因。

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由於國家財政支出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還不大,由戰爭或經濟危機引起的財政危機一般是短期的。渡過危機以後,國家財政收支就會逐漸恢復平衡,財政危機也會暫時消除。到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激化,經濟危機日益頻繁。隨着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財政支出不斷膨脹。這時,資本主義國家財政支出不僅在絕對額上增長很快,而且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大大提高。儘管資產階級政府不斷增加稅收,仍無法彌補財政收支的巨大差額。無論在戰爭或和平時期,在經濟衰退或經濟增長時期,資本主義各國的財政收支都難於保持平衡,財政赤字已成為經常的普通現象,從而財政危機也具有長期性和尖銳性。

戰後財政危機的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着國民經濟軍事化和軍備競賽的增長以及政府對經濟生活干預的加強,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支出進一步膨脹,財政赤字越來越大。70年代中期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陷入「停滯膨脹」的困境,財政收入相對減少,而政府用於公共工程和「社會救濟」的費用反而增加,使得國家財政收支嚴重失去平衡。在1975~1979年期間,美國財政赤字每年平均高達510.28億美元,約為60年代平均數的11倍。同一時期,日本年平均財政赤字為60年代的24.5倍,英國為24倍,意大利為21倍,聯邦德國為10.7 倍,法國為 3.7倍。80年代以來,上述各國的財政赤字又有較大的增長。1980年與1975~1979年期間相比,美國增長了70.3%,意大利增長1.3倍,法國增長94.2%,聯邦德國增長44.3%,英國增長32.6%。為了彌補連年巨額財政赤字,各國不得不大量發行國債,從而使還本付息的負擔越來越重。利息支出的增加擴大了財政赤字,財政赤字的擴大反過來又增加了利息支出。這就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預算陷入嚴重的惡性循環。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引起了經常性的通貨膨脹。各國政府為了彌補巨額財政赤字,除依靠大量舉債外,還將增發貨幣作為籌措資金的重要手段。由於濫發紙幣和實行信用膨脹,使國內貨幣流通量的增長大大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這就必然造成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給勞動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統計,24個成員國消費物價平均上漲率,60年代為2.9%,70年代增加到8.3%;到1980年,上漲率已達12.8%,超過了70年代的平均水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