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唐纪·王叔文,王伾用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资治通鉴·唐纪·王叔文,王伾用事出自《资治通鉴》司马光主编。
原文
(贞元十九年)初,翰林待诏王伾①善书,山阴王叔文②善棋,俱出入东宫,娱侍太子。伾,杭州人也。叔文谲诡多计,自言读书知治道,乘间③常为太子言民间疾苦。太子尝与诸侍读及叔文等论及宫市④事,太子曰:“寡人方欲极言之。”众皆称赞,独叔文无言。既退,太子自留叔文,谓曰:“向者君独无言,岂有意邪?”叔文曰:“叔文蒙幸太子,有所见,敢不以闻?太子职当视膳问安⑤,不宜言外事。陛下在位久,如疑太子收入心,何以自解!”太子大惊,因泣曰:“非先生,寡人无以知此。”遂大爱幸,与王伾相依附。叔文因为太子言:“某可为相,某可为将,幸异日用之。”密结翰林学士韦执谊⑥及当时朝士有名而求速进者陆淳、吕温、李景俭、韩晔、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等,定为死友。而凌准、程异等又因其党以进,日与游处,踪迹诡秘,莫有知其端者。藩镇或阴进资币,与之相结。
(贞元二十年九月)太子始得风疾,不能言。
(永贞元年)春,正月,辛未朔,诸王、亲戚入贺德宗,太子独以疾不能来,德宗涕泣悲叹,由是得疾,日益甚。凡二十余日,中外不通,莫知两宫安否。癸巳,德宗崩。仓猝召翰林学士郑、卫次公①等至金銮殿草遗诏。宦官或曰:“禁中议所立尚未定。”众莫敢对。次公遽言曰:“太子虽有疾,地居冢嫡②,中外属心。必不得已,犹应立广陵王③。不然,必大乱。”等从而和之,议始定。次公,河东人也。太子知人情忧疑,紫衣麻鞋,力疾出九仙门,召见诸军使④,人心粗安。甲午,宣遗诏于宣政殿,太子缳服⑤见百官。丙申,即皇帝位于太极殿。卫士尚疑之,企足引领⑥而望之,曰:“真太子也!”乃喜而泣。
时顺宗失音,不能决事,常居宫中施帘帷,独宦官李忠言、昭容牛氏侍左右。百官奏事,自帷中可其奏。自德宗大渐,王伾先入,称诏召王叔文,坐翰林中使决事。伾以叔文意入言于忠言,称诏行下,外初无知者。
上疾久不愈,时扶御殿,群臣瞻望而已,莫有亲奏对者。中外危惧,思早立太子,而王叔文之党欲专大权,恶闻之。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皆先朝任使旧人,疾叔文、忠言等朋党专恣,乃启上召翰林学士郑、卫次公、李程、王涯入金銮殿,草立太子制。时牛昭容辈以广陵王淳英睿,恶之;不复请,书纸为“立嫡以长”字呈上,上颔之①。癸巳,立淳为太子,更名纯。
贾耽以王叔文党用事,心恶之,称疾不出,屡乞骸骨。丁酉,诸宰相会食①中书。故事,宰相方食,百寮无敢谒见者。叔文至中书,欲与执谊计事,令直省②通之,直省以旧事告,叔文怒,叱直省。直省惧,入白。执谊逡巡惭赧③,竞起迎叔文,就其阎语良久。杜佑、高郢、郑珣瑜皆停箸④以待,有报者云:“叔文索饭,韦相公已与之同食阎中矣。”佑、郢心知不可,畏叔文、执谊,莫敢出言。珣瑜独叹曰:“吾岂可复居此位?”顾左右,取马径归,遂不起。二相皆天下重望,相次归卧,叔文、执谊等益无所顾忌,远近大惧。
作品注释
①翰林待诏:擅长各种技艺如书画、博弈者,居翰林院以备应诏,无品阶。王伾(pī):德宗末年,侍读东宫,得到太子李诵的信任。顺宗即位后,王叔文入主翰林,改革朝政,王伾则通过宦官李忠言沟通内外消息。后改革失败,贬官病逝。
②王叔文:因为下得一手好棋入侍东宫,得到太子信任。
③乘间:利用机会。
④宫市: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买物品。
⑤视膳问安:为儿子侍奉父母的礼法,即每日必问安,每食必在侧。
⑥翰林学士:类似于皇帝的机要秘书。韦执谊:和二王结交,积极参与了二王的朝政变革。陆淳等人被称作“有名而求速进者”,即后来的八司马。
①郑(yīn)、卫次公:人名,时为翰林学士。
②冢(zhǒnɡ)嫡:嫡长子。
③广陵王:太子的长子李纯,后来的唐宪宗。
④军使:禁军将领。
⑤缳(cuī)服:丧服。服三年之丧(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者用之。
⑥企足引领:踮起脚,伸长脖子。
①颔(hàn)之:点头答应。
①会食:相聚进食。
②直省:在省中值班的官员。
③逡(qūn)巡:迟疑不敢向前的样子。惭赧(nǎn):因羞惭而脸红。
④杜佑:唐中叶宰相,史学家。贾、杜、高、郑等人都是当时的宰相。箸(zhù):筷子。
译文
贞元十九年(803年)初,翰林待诏王伾擅长书法,山阴王叔文精通棋艺,都出入东宫,侍奉太子娱乐。王伾是杭州人。王叔文有心计,好用手段,自称读书懂得治国之道,常常利用机会为太子讲述民间疾苦。太子曾经和诸侍读及王叔文等谈论宫市事,太子说:“寡人正想向皇上极力劝谏此事。”众人都称赞太子的想法,只有王叔文默然无语。等众人都退下之后,太子留下王叔文,对他说:“刚才只有你不说话,难道有别的看法吗?”王叔文说:“叔文蒙太子信任,有所识见,怎敢不上奏?太子的职责应当只限于关心皇帝的膳食与健康,不应当谈论外事。陛下在位日久,如果怀疑太子收买人心,那时候怎么向陛下解释呢?”太子大惊,于是流着泪对王叔文说:“要不是先生,寡人都没有想到这一点。”从此对他极为信任重视,和王伾一起亲密结交。王叔文对太子说:“某某可为相,某某可为将,希望殿下将来任用他们。”悄悄地结交翰林学士韦执谊和当时有名又求速进的朝臣如陆淳、吕温、李景俭、韩晔、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等,和他们成为生死之交。而凌准、程异等人又通过这些人和二王结交,常常在一起游处,踪迹诡秘,没有人了解他们的端倪。也有藩镇暗中进送钱财,和他们相结交。
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太子中风,不能说话了。
永贞元年(805年)春季,正月辛未朔,诸王亲戚入贺德宗,只有太子因病不能来,德宗流泪悲叹,因此得病,病情日重一日。二十多天里,宫里和朝中音讯不通,朝臣不知道皇帝和太子是否平安。癸巳,德宗驾崩。仓促之间召翰林学士郑、卫次公等到金銮殿起草遗诏。有宦官说:“宫中商议由谁继位还没有定。”众人没有敢对答的。卫次公马上说:“太子虽然有病,但身为嫡长子,得到朝中内外的一致拥戴。如果太子实在病重无法即位,也该立其子广陵王。不然,必定天下大乱。”郑等都纷纷附和,议论才平息下来。卫次公是河东人。太子知道群臣担忧怀疑,于是穿着紫衣麻鞋,勉强支撑病体出九仙门,召见禁军将领,这样人心才比较安定了。甲午,宣读遗诏于宣政殿,太子穿丧服见百官。丙申,在太极殿即皇帝位,是为顺宗。侍卫的将士还在怀疑,踮起脚来伸长脖子看过去,说:“真的是太子。”于是高兴得哭了。
当时顺宗不能说话,不能处理政事,常常在宫中设帷幕,身处其中,只有宦官李忠言和昭容牛氏侍奉左右。百官奏事,从帷幕中传出是否同意的意见。自德宗病危时,王伾先入禁中,称德宗诏命召王叔文到翰林院中处理事务。王伾将王叔文的意见告知李忠言,李忠言再将这些意见当做诏书颁行,外臣开始都不知道。
顺宗的病长久不愈,偶尔扶病上殿,群臣不过远远地瞻望而已,没有能够亲自奏对的。朝中内外都觉得局势不妙,令人担心,都希望早立太子,而王叔文等人想要专掌大权,厌恶听到这样的话。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人都是德宗很信任的旧人,他们都讨厌王叔文、李忠言等人结成朋党专断揽权,于是启奏顺宗召翰林学士郑、卫次公、李程、王涯入金銮殿,草拟了立太子的制书。当时牛昭容等人因为广陵王李淳英明睿智,不愿意奉诏;郑就不再奏请,在纸上写了“立嫡以长”四字呈上,顺宗点头应允。癸巳,立李淳为太子,更名纯。
贾耽因为王叔文朋党用事,心里很厌恶,称病不出,屡屡请求辞官告老。丁酉,诸宰相在中书省会食。例行规矩是宰相正在进食,百官没有敢去谒见的。王叔文到中书省,要和韦执谊商量事宜,令直省通报,直省告诉他旧例,王叔文却发怒,呵叱直省。直省怕了,只得进入通知韦执谊。韦执谊觉得惭愧,迟疑了片刻,还是起身出见王叔文,在阎中谈了很久。杜佑、高郢、郑珣瑜都放下筷子等候,有通报的人来说:“叔文要吃饭,韦相公已经和他在阎中一起进食了。”杜佑、高郢心里知道不合规矩,但畏惧王叔文、韦执谊的权势,不敢出声。郑珣瑜独自叹息道:“我怎么还能留在这个相位上?”看看身边的人,取马直接回家了,不肯再出任丞相。二相都是天下人看重尊敬的官员,相继辞官,王叔文、韦执谊等人更加无所顾忌,朝野上下都很害怕。
评析
顺宗在唐代历史上是个比较特别的皇帝,他在做太子的时候因为中风失音,德宗去世之后,群臣不知道太子是否可以即位,朝廷一度陷入混乱之中。在顺宗登基之后,又因为病情的缘故无法处理政务,无法召对大臣,可以帮助他处理政事的,内廷是宦官李忠言和牛昭容,外朝则主要是出自东宫的王叔文和王伾。
王叔文有野心有手段,早在顺宗为太子的时候就深得信任,并且很早即为顺宗策划即位后应当如何施政如何用人。但是顺宗的健康状况破坏了所有的计划,以二王的资历在朝廷上推行任何重要举措都是很困难的事。何况他们作风急进,罔顾制度,因此他们的反对者,不止包括权力受到威胁的宦官,还有宰相、众多朝臣,甚至皇室,二王的失败是势在必然的。传统上被称为二王八司马的革新事件究竟应该如何评判,当前史学界争议颇大。[1]
作品出处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2]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慧,七岁时,以石破瓮抢救落水儿童,传为佳话。1071年(熙宁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阳,筑独乐园,专意编著《资治通鉴》。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召还主国政,将新法废除殆尽。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于位,当政仅一年多。赠温国公,谥文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