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赤胸鹀西南亚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赤胸鹀西南亚种

来自 动物界 的图片

中文学名:赤胸鹀西南亚种

拉丁学名:Emberiza

fucata arcuat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鹀科

属:Emberiza属

种:赤胸鹀

亚 种:赤胸鹀西南亚种

命名者及时间:Sharpe, 1888

英文名称:Chestnut-eared Bunting

赤胸鹀西南亚种(学名:Emberiza fucata arcuata)是赤胸鹀的亚种之一,属小型鸣禽。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体羽似麻雀,颊具明显栗色块斑;胸部具项圈式黑色条纹;下体黄白色。头顶、后颈灰色,并有黑色条纹,上体大部分羽毛为粟褐色,背部满布以宽阔的黑色羽干纹。雌鸟羽色较雄鸟暗淡,无栗色胸带,胸上黑斑也较少。多生活于喜栖于低山区或半山区的河谷沿岸草甸以及森林迹地形成的湿草甸或草甸加杂稀疏的灌丛。分布于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印度、缅甸等地。 [1]

赤胸鹀西南亚种外形特征

赤胸鹀西南亚种 雄性成鸟:头顶灰色暗浓,黑纹较密而显著;背部栗色深浓,黑纹较细;耳羽栗色暗浓;喉侧黑斑在上胸连接起来;胸部栗色横带较宽;两胁深栗色较浓,扩在腹面。

眼先、眼圈和不甚明显的眉纹均污土黄色,并杂以暗黑褐色尖斑;耳羽赤栗色;上体自头顶和后颈暗灰色,杂以黑色羽干纵纹;背肩部淡棕色,缀黑色粗羽干纵纹;腰羽赤栗色;尾上覆羽黄褐色,缀宽阔的黑褐色纵纹;尾羽黑褐色,中央1对尾羽具褐色羽缘,最外侧1对尾羽端具大形白色楔状斑,第2对尾羽端内翈尖端具小型三角型白斑;下体羽在颏、喉部和上胸羽淡黄白色,颧纹下方具一道黑色纵纹,围绕喉部左右两侧向喉中央汇合,形成“U”形喉领斑;下胸缀赤栗色横斑带;腹部和尾下覆羽淡土黄色,腹两胁具栗褐色的纵纹。

雌鸟:雌性成鸟:与雄近似,但羽色较暗。 幼鸟:上体和下体纯皮黄,胸和颧部具黑色条纹。 虹膜褐色,嘴褐色,下嘴基部肉色;脚肉色。

赤胸鹀西南亚种栖息环境

喜栖于低山区或半山区的河谷沿岸草甸,森林迹地形成的湿草甸或草甸加杂稀疏的灌丛,而不深入于高山郁林间。在迁徙途中和越冬地多在平原低地的荆棘、小树或高草上活动,同时也到村边、苗圃和农田中。

赤胸鹀西南亚种生活习性

繁殖期成对生活,迁徙时结群飞行,并常和其他鹀类混群,但在越冬地多分散地单个活动,尤以田地垅沟中较多,不易发现。性不大怯疑,除非极其接近时才飞离。在地上或草丛与灌丛中觅食。食物随季节和地区而异:春季以各种杂草子为主;繁殖期以昆虫及其幼虫、蠕虫及水生动物最多;秋季食物多次见有小米、高粱等谷物;冬季而以树木种子和草子为多。

赤胸鹀西南亚种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锡金、缅甸以喜马拉雅山脉。中国的宁夏泾源、陕西秦岭、四川(屏山, 雅安, 西南部)、云南(西北部, 丽江, 永仁, 南部元江, 贡山)、贵州(兴义, 安龙)等地。

赤胸鹀西南亚种繁殖方式

每年初夏营巢于沼泽草丛中的干燥地面上。巢由草茎、草叶等混着兽毛等造成,呈杯状。一般年产一窝个别两窝。每窝产卵4—6枚,雌鸟孵卵,孵化期12—13天。卵呈椭圆形,浅蛋清色,上布满烟褐色小斑点,钝端稍密。

赤胸鹀西南亚种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低危(LC)。

参考来源

  1. 赤胸鹀西南亚种,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