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赤胸鵐西南亞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赤胸鵐西南亞種

來自 動物界 的圖片

中文學名:赤胸鵐西南亞種

拉丁學名:Emberiza

fucata arcuata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鵐科

屬:Emberiza屬

種:赤胸鵐

亞 種:赤胸鵐西南亞種

命名者及時間:Sharpe, 1888

英文名稱:Chestnut-eared Bunting

赤胸鵐西南亞種(學名:Emberiza fucata arcuata)是赤胸鵐的亞種之一,屬小型鳴禽。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體羽似麻雀,頰具明顯栗色塊斑;胸部具項圈式黑色條紋;下體黃白色。頭頂、後頸灰色,並有黑色條紋,上體大部分羽毛為粟褐色,背部滿布以寬闊的黑色羽干紋。雌鳥羽色較雄鳥暗淡,無栗色胸帶,胸上黑斑也較少。多生活於喜棲於低山區或半山區的河谷沿岸草甸以及森林跡地形成的濕草甸或草甸加雜稀疏的灌叢。分布於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印度、緬甸等地。 [1]

赤胸鵐西南亞種外形特徵

赤胸鵐西南亞種 雄性成鳥:頭頂灰色暗濃,黑紋較密而顯著;背部栗色深濃,黑紋較細;耳羽栗色暗濃;喉側黑斑在上胸連接起來;胸部栗色橫帶較寬;兩脅深栗色較濃,擴在腹面。

眼先、眼圈和不甚明顯的眉紋均污土黃色,並雜以暗黑褐色尖斑;耳羽赤栗色;上體自頭頂和後頸暗灰色,雜以黑色羽干縱紋;背肩部淡棕色,綴黑色粗羽干縱紋;腰羽赤栗色;尾上覆羽黃褐色,綴寬闊的黑褐色縱紋;尾羽黑褐色,中央1對尾羽具褐色羽緣,最外側1對尾羽端具大形白色楔狀斑,第2對尾羽端內翈尖端具小型三角型白斑;下體羽在頦、喉部和上胸羽淡黃白色,顴紋下方具一道黑色縱紋,圍繞喉部左右兩側向喉中央匯合,形成「U」形喉領斑;下胸綴赤栗色橫斑帶;腹部和尾下覆羽淡土黃色,腹兩脅具栗褐色的縱紋。

雌鳥:雌性成鳥:與雄近似,但羽色較暗。 幼鳥:上體和下體純皮黃,胸和顴部具黑色條紋。 虹膜褐色,嘴褐色,下嘴基部肉色;腳肉色。

赤胸鵐西南亞種棲息環境

喜棲於低山區或半山區的河谷沿岸草甸,森林跡地形成的濕草甸或草甸加雜稀疏的灌叢,而不深入於高山鬱林間。在遷徙途中和越冬地多在平原低地的荊棘、小樹或高草上活動,同時也到村邊、苗圃和農田中。

赤胸鵐西南亞種生活習性

繁殖期成對生活,遷徙時結群飛行,並常和其他鵐類混群,但在越冬地多分散地單個活動,尤以田地壠溝中較多,不易發現。性不大怯疑,除非極其接近時才飛離。在地上或草叢與灌叢中覓食。食物隨季節和地區而異:春季以各種雜草子為主;繁殖期以昆蟲及其幼蟲、蠕蟲及水生動物最多;秋季食物多次見有小米、高粱等穀物;冬季而以樹木種子和草子為多。

赤胸鵐西南亞種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印度、尼泊爾、錫金、緬甸以喜馬拉雅山脈。中國的寧夏涇源、陝西秦嶺、四川(屏山, 雅安, 西南部)、雲南(西北部, 麗江, 永仁, 南部元江, 貢山)、貴州(興義, 安龍)等地。

赤胸鵐西南亞種繁殖方式

每年初夏營巢於沼澤草叢中的乾燥地面上。巢由草莖、草葉等混着獸毛等造成,呈杯狀。一般年產一窩個別兩窩。每窩產卵4—6枚,雌鳥孵卵,孵化期12—13天。卵呈橢圓形,淺蛋清色,上布滿煙褐色小斑點,鈍端稍密。

赤胸鵐西南亞種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低危(LC)。

參考來源

  1. 赤胸鵐西南亞種,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