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磁化曲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起始磁化曲線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鐵芯原來沒有磁性,B與H從零開始增大得到的磁化曲線為起始磁化曲線。
鐵、鎳、鈷及其合金,導磁能力很高,稱為鐵磁性物質,它是構成磁路的主要材料,鐵磁性物質的磁特性可用磁化曲線或B-H曲線來表示。磁化曲線可按下述實驗方法得出。把一塊尚未磁化(或退了磁)的鐵磁物質製成環狀閉合鐵心,在鐵心上均勻繞以線圈,並接到直流電壓源。調節電阻R,使電流Ⅰ從零逐浙増大,鐵心中磁場強度也隨之而增大。在測得對應於不同H值下(H的大小可根據電流的大小來求得)磁感應強度B後,便可逐點繪出B-H曲線。這條曲線稱為起始(原始)磁化曲線。
磁化
一根軟鐵棒靠近屑並不能被吸引。如果把軟鐵棒插入載流空心線圈中時,會發現鐵屑被吸了,這是由於軟鐵棒被磁化的緣故。像這種原來沒有磁性的物質,在外磁場用下產生磁性的現象叫做磁化。凡是鐵磁物質都能被磁化。
鐵磁物質之所被磁化,是因為鐵磁物質是由許多被稱為磁疇的磁性小區域所組成。所謂磁疇就是在沒有外磁場的條鐵下,鐵磁物質中分子環流可以在小範圍內「自發地」排列起來,形成的一個個小的「自發磁疇化區「,使麼一個磁疇相當於個小磁體。在無外磁場作用時,磁疇排列雜亂無章,這些小磁疇本身所具有的磁性相互抵消,對外不呈現磁場。在有磁場作用下,磁疇都趨向外磁場,形成附加磁場,從而使原磁場顯著增。
磁滯回線
鐵磁物質的B-H曲線為磁滯回線。
基本磁化曲線
對於同一種材料的鐵芯,磁滯回線的大小與形狀及最大磁場強度Hm有關,不同Hm值下的一系列磁滯回線,連接各條磁滯回線的正頂點即得到的曲線,成為基本磁化曲線。
參考文獻
- ↑ 中國專門創製文字的民族:千人從遼東遷徙西北,雄霸三百年,搜狐,2022-08-13
- ↑ 見證殷商歷史 走進中國文字之源,搜狐,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