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踩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踩街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踩街

地區;泉州

特色;一種傳統民間藝術

藝術形色;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

踩街文化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誕生於中國隋唐時期,最早是春節期間百姓自發聚在一起,載歌載舞相互慶祝。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多種形式的踩街風俗。其中以福建省最為有名,福建又以泉州為冠。上海世博會期間,各省市也進行了踩街表演。[1]

起源

踩街是泉州的傳統民間藝術,是從古代元宵(上元)節和迎神賽會活動發展演變而來的。古代的泉州每年正月元宵(上元)節或迎神賽會活動,必有化裝文藝遊行的習俗,而且往往不惜花費巨資,有的街市還張燈結彩。參加「踩街」的人成千上萬,向為閩省之冠,被譽為泉州的「狂歡節」。

早在明萬曆年間,《泉州府志》就有這樣的記載:「裝飾神像、窮極珍貝,閱游衢路,因起爭端。」明《閩書》也有「泉中上元後數日,大賽神像,妝粉故事,盛飾珠寶,鐘鼓震天,一國若狂」的記載。《溫陵歲時記》則說:「上元前後夜間,好事者或摘某詩句某傳奇,飾稚小兒童,裝扮故事,導以火把鼓吹。爆竹盈耳,遊行市上,謂之裝人。即古儺遺意也。」

特色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泉州「踩街」的主要傳統藝術形色,有人們熟悉的「貢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籠吹、龍虎鬥、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獅、弄龍、閣車、高腳戲、歌仔戲、裝人、紙塑巨像、「旗鑼鼓槍」等多種多樣。

「裝人」(妝人),即化裝成古戲出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稱「裝人」。前導持一面卷書牌,上書表演單位(境、村)名稱,繼以五音鑼鼓開路,表演節目有人們喜聞樂見的「陳三五娘」、「鄭元和」、「親姆打」、「西遊記」、「白蛇傳」、「打鐵記」、「騎驢探親」、「公背婆」、歌仔戲等等。

錢鼓舞,是一種傳統古典舞蹈。表演者各執皮製錢鼓按音樂節奏起舞,形式多樣,有彩女錢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遼人錢鼓舞等。

馬隊閣,以兒童着嶄新古裝,各飾戲中角色,騎在盛裝的馬背上參加遊行。

閣,採用古代的閣棚,如床狀故又稱「閣床」,上面架起長方型的棚子,分「粗閣」和「細閣」兩種,上有彩綢或布景,兒童1至3人,妝成戲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後由4人扛閣遊行,這是「粗閣」。「細閣」則是閣中有一個古裝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形象古樸優雅。

還有一種較為罕見的「龍閣」,又稱「蜈蚣閣」。全長可達三四十米,寬1米餘,中分十餘節由巨木製平板連接成一串,每節均可轉動。閣首雕塑一個大龍頭,閣尾裝大龍尾,全閣披着彩繪鱗狀的龍身長布,看上去猶如一條龐大的活龍。閣上裝着二、三十個孩童,各穿「封神榜」等神話中的人物服飾,各騎稀禽異獸排列其上,中間還穿插兩名女童彈琵琶歌唱。閣的左右兩邊橫槓上,由60個壯漢扛抬,緩步徐徐而行。起歇即由司鑼者鳴鼓統一指揮,樂隊則在閣兩旁步行隨之演奏。

獵戶陣和舞獅陣。獵戶陣全陣成員數十人,各披「獵裝」,分別手執各種兵器(十八般武藝齊全),為首者披掛戎裝騎馬開路,陣中還有若干人扛着禽獸及虎皮隨行,頗有架勢。不時還打出各種套路,十分壯觀。□獅陣除執各種器械外,尚有藤盾牌,雨傘,舞獅子等。

相關視頻

《我們視頻》直擊江蘇鹽城舉行踩街鬧春活動 「豬八戒」手拿福字滿街走

參考來源

  1. 元宵踩街里的北侖郭巨年,快資訊 , 202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