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退耕还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退耕还林(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rogram)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其建设包括坡耕地退耕还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由此揭开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2002年1月10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召开退耕还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同年4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1]

介绍

长期以来,由于盲目毁林开垦和进行陡坡地、沙化地耕种,造成了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2]

退耕还林是指从保护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生活费)补助。黄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100公斤、现金20元,还生态林的至少补助8年,还经济林的补助5年,还草的补助2年。每亩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50元。[3]

政策

综述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

封山绿化

就是对工程区内的现有林草植被采取封禁措施严加保护,对宜林荒山荒地尽快恢复林草植被,并实行严格管护,确保绿化成果。

以粮代赈

就是对退耕还林的农户,国家按一定标准无偿提供粮食,实行以粮食换生态,保证农民退耕之后吃饭有保障,收入不减少,以调动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退耕还林补助标准为125元/亩/年,其中粮食补助105元/亩/年,管护费用补助20元/亩/年,由财政统一通过一卡通支付给农户,农户无需申报。补助期限为补足16年。[4]“退耕还林”曾作为中国国策落实。

范围

退耕还林地是指水土流失严重和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其标准是: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坡度在6度以上、农民已经承包或延包的坡耕地;平原区;风沙危害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已经承包的沙化耕地。只要具备条件、农民自愿,应扩大退耕还林规模,能退多少退多少。尚未承包到户及休耕的坡耕地、沙荒地,不纳入退耕还林的范围,可作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

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退耕相结合,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

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治理;

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坏;

逐步改善退耕还林者的生活条件。[6]

困难

退耕区多属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山区或半山区,平川谷地很少,我们调查的市县平地多在10%以下,山地和丘陵地占90%以上,这种自然环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土流失。以神池县为例,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27740公顷,占到土地总面积的88.6%,年侵蚀模数8900~22000吨/平方公里,年流失肥土1957.3万吨,全氮含量约4.6万吨碳铵,速磷含量858吨过磷酸钙。水土流失使退耕区的耕地变得更加贫瘠,粮食平均每市亩产量只有150斤左右。

退耕区另一个对人口生存影响较大的普遍现象是干旱。以忻州市为例,大部分地区春旱每2~3年一遇,夏旱每3~5年一遇。而且旱灾发生的频率变化是由低到高,逐年增多。1571年到1670年的一百年中,共出现29个旱年,机率为29%,其中大旱年10个,机率为10%;1871年至1970年的一百年间,共出现过33个旱年,机率为33%,其中大旱年13个,机率为13%;1951年至1974年的24年间共出现过11个旱年,机率高达45.8%,其中大旱年4个,机率为16.7%。据有关史料记载,忻州境内连续干旱三四年甚至四五年也是常有的事。1990年至2001年的12年间,共发生旱年6个,机率达50%。1999年至2001年的三年大旱,粮食减产五成以上,许多农村几乎颗粒无收。1999年的大旱灾使方山县8.1万人全部返贫,返贫率达100%。[7]

由于连年干旱,退耕区缺水现象十分严重,不少山区村庄水源枯竭,人畜吃水非常困难。五寨县的峰子头村,深沟中的泉水由于天旱已枯竭两年,人畜吃水全靠在10公里以外的县城拉水,每车6.5吨,120元。如果家里养有牛羊的,一年差不多需要10车水。不少家庭都承受不起。[8]

成效

2008年至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462亿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各项建设任务进展良好,促进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取得了明显成效。[9]

发展改革委介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林木保存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退耕农户口粮自给能力进一步增强;退耕农户收入快速增长;退耕农户生活方式发生可喜变化;退耕农户长远生计有了基本保障。[10]

2002年12月6日国务院第66次常务会议通过《退耕还林条例》,标志着退耕还林从此步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这项浩大的生态工程在全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580个县全面启动,预计到2010年时总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工程完成后,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等地区75%的坡耕地和46%的沙化耕地将被林草覆盖,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望得到明显改善。[11]

数据显示,1999年至2008年,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任务4.03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37亿亩,封山育林0.27亿亩。工程范围涉及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00万农户、1.24亿农民。[12]

退耕还林工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为我国在世界生态建设史上写下绚烂的一笔。[13]

【生态延安 绿色革命】20年退耕还林1000万亩 誓将山川披绿装

参考文献

  1. 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知网空间,2020-5-10
  2. 退耕还林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2020-5-10
  3. 对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思考,E书联盟,2020-5-10
  4. 国家、省、市农业相关政策解读,铜陵市人民政府,2020-5-10
  5.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资料,淘豆网,2020-5-10
  6. 退耕还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学问,2020-5-10
  7. 退耕还林中的人口与发展矛盾及其解决-人口与经济,道客巴巴,2020-5-10
  8. 湖北专业做退耕还林工程怎么收费,活动行,2020-5-10
  9. 中央财政462亿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国财经新闻网,2020-5-10
  10. 我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取得五方面成效,新浪博客,2020-5-10
  11. 退耕还林工程,搜狐,2020-5-10
  1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20年 助"绿"中国版图,中国网,2020-5-10
  13. 中国已累计实施退耕还林4亿亩,根盆网,20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