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遙想草廬(左德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遙想草廬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遙想草廬》中國當代作家寇玉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遙想草廬

悠悠白河水,巍巍伏牛山。盆地有高崗,臥龍居其間。三顧成佳話,一對漢祚延。人豈勝天意,思來恨綿綿。

01

提起諸葛亮,南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說到躬耕地,南陽人的委屈狀義憤填膺。然而,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沽名釣譽者自可以憑自己的無恥卑鄙繼續沽名釣譽,孤高自詡者也可以憑自己的特立獨行遺世獨立。其實,我們大可以一種更加開闊的胸懷來看待這一問題,就像我們自己作為一個村民,曾經耕耘過哪塊土地,有時候需要依據生產隊集體或掌權者的意志決定,有些地我們曾經耕種過如今歸別人耕種,有些地原來別人在耕種如今又歸了我們,這些土地以後誰來耕種又不是我們所能決定了的。

那麼,誰又能保證,山東青年諸葛亮,在十七歲開始結廬躬耕的時候,選擇一處地方之後,會不會突然發現,這裡不宜耕種,另外選擇其他的躬耕之處呢?何況,故居只是故居,草廬也不過是人生前進路上的一處驛站。過去,孔明的先人遠在山東琅琊。現在,孔明的後人也散落浙江蘭溪之地。無論南陽郡還是曾經的南陽縣,都不過是諸葛亮曾經留下腳印、歷史的塵埃又淹沒了這些腳印的地方

中國的「中」來自中原,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在中原,南陽是中原文明的邊緣地帶。荊楚、江浙的主要農作物是稻米,中原和中原以北的主要農作物是小麥,旱田和水田的耕作方式是不一樣的。那麼,諸葛亮究竟躬耕於何處?是在種稻米還是種小麥等農作物呢?這也是值得後人思考和研究的。

當然,跟隨叔父諸葛玄從山東走到豫章郡,從北走到南,又從南走到北的諸葛亮,是既能吃稻米,又能吃麵粉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02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諸葛亮曾經躬耕居住的草廬,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劉禹錫一篇《陋室銘》的短文,更加天下聞名。南陽和西蜀,也因而飲譽其中。

印象中,小時候,南陽人習慣把當地的武侯祠叫做「諸葛庵」,這自然是以諸葛亮曾經居住的草廬命名的。所以,「草廬」也好,「茅廬」也好,「諸葛廬」也罷,「諸葛庵」也罷,都是指諸葛亮曾經短暫居住的一處陋室。那裡,最初應該的確是諸葛亮生前的居住地,而不是被後來成為「武侯祠」的紀念諸葛亮的場所。此處後來又建造成武侯祠,只是為了紀念諸葛武侯曾經在此躬耕,就如同後來建造名人故居和紀念堂類似。

很多稍微上點年紀的人,其實對「庵」這個事物並不陌生。最初的「庵」,並不像現在的「尼姑庵」「水月庵」「淨土庵」,並非宗教場所或看破紅塵的女士修行之地,而是一個陳設簡陋,取材方便,建設簡便的簡易建築。比如菜農在瓜地邊建起的看瓜的臨時的瓜庵,那是用一些木棍、竹竿插在地上,用繩子或鐵絲固定成屋頂的形狀,再用草或蓆子圍起來,留下一頭做門洞,掛上一個簡易的帘子。北方人夜裡看棉花,大約也會建造這樣的「庵」,晚上鑽在裡邊,還有防寒的作用。這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半坡氏族那些簡易的房子。初來乍到,開始躬耕生活的諸葛亮,大約當時來不及建造更好的房子,就先在臥龍崗搭建了一個這樣的「庵」,也就是他最初定居臥龍崗居住的「草廬」吧!

當然後來,諸葛亮要娶妻,還要帶着弟弟、弟媳生活,應該會建造更多、更好一點的房子。杜工部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諸葛亮不是一個追求物質享受的人,但是基本上要做到「安居樂業」,是他作為丈夫和哥哥應盡的責任。

03

人是混圈子的,諸葛亮也一樣有自己的親友圈,朋友圈。從古至今,沒有人指摘諸葛亮的人品有瑕疵。那麼,在我看來,諸葛亮不可能是一個見利忘義、賣主求榮、背刺親友的名利之徒,他不會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拿自己的道德品質開玩笑。

很遺憾的是,不知為什麼,有人說諸葛亮跟諸葛玄的生活得到了劉表的照顧,給諸葛亮安排了一個豪華親友圈,還讓荊州牧劉表做了諸葛亮妻子的姨夫。如此以來,諸葛亮出山之後,如果幫助劉備謀奪荊州,出賣自己的所謂「姨夫」劉表,首先自己就成了一個不義之人。這是很為人看不起的,就是放在現在,所有人也都會立刻站在他的對立面。那麼,他的「人設」很快就崩塌了,只能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成為過街老鼠,如何能實現自己的宏圖偉業呢?歷史更不可能幫他「洗白」,成就他後來光輝偉岸的形象。諸葛亮的人格魅力將大打折扣,也有可能像秦檜一樣遺臭萬年。倘若諸葛亮真是如此不堪的諸葛亮,還會有現在的南陽襄陽之爭嗎?


變動的歷史版圖和行政區劃,不完整歷史史料,一些別有用心者的曲解,一些着眼經濟的行政運作,一些降低格調的潑婦罵街,更讓真正的躬耕地蓋上了一層迷霧。

事實上,諸葛玄死後,葬在南陽郡內的今平頂山境內,也沒見劉表有什麼表示。諸葛亮理應是給諸葛玄守過一段時間墓地的,生前他的叔父基本是把他們兄弟當兒子養的。為叔父盡孝是他的反哺之義。

真相,需要更多的辯論、史料、文物、時間來驗證,也或者,我們會距離真相越來越遠。討論躬耕地,一個根本的原則是拿事實說話,不要被情緒和利益左右,更不能被政治和經濟裹挾。

04

經過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軍閥混戰,東漢末年的全國歷史人口創了新低。曹操說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諸葛躬耕的時間,一些豪強正在被新勢力消滅,曹操、袁紹、江東孫氏父子等勢力正在日益壯大。

這時候,無論諸葛亮在哪裡躬耕,軍閥只會攆着軍閥打,曹操會征袁紹、征袁術、征劉備,卻不會去征伐一個躬耕的農夫。所有的大小軍閥都不可能去關注一個鄉野村夫諸葛亮,雖然他自比管仲樂毅,但「時人莫只許也」,只當遇到了一個瘋子,只會一笑而過。再者,諸葛亮也不是一個純粹的狹隘的農民,他會遊歷天下增長見識,軍閥打過來的時候他也會跑會躲避。不論生活在哪塊地域,他都能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生活下去。

諸葛亮的老家在山東,諸葛亮的祖上食漢祿,山東是一個出聖人也出傑出軍事家的地方。諸葛亮有自己的文化浸潤,也有自己的鄉土情結,更有報國安邦的宏偉志向。家鄉遠在山東,兄長和繼母去了江東,叔父就葬在如今的平頂山諸葛廟社區,劉表又不是自己想要投效的明主。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自己就是那個剛剛失去依靠的諸葛亮,要選擇一處地方歸隱,究竟該何去何從。

05

諸葛亮不是一個被生活打倒,悲觀厭世選擇躺平的青年,他自比管仲樂毅,有匡扶天下之志,是要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人物。

他的歸隱,是要蓄才幹、待天時、尋動機、擇明主、展抱負、安社稷的。因此,接下去的躬耕生活,是他成才的搖籃,也是他一生事業的開端。那麼,從哪裡開始呢?

後來的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云:「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事實上,諸葛亮的眼光瞄向了南陽,也選中了南陽這個地方。按照他的志向,早早晚晚,是要「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他不可能選擇一處偏僻的地方去偏安。即便後來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那也只是他興復漢室計劃的一個早期組成部分。

當代的襄陽和南陽,都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的副中心城市建設和旅遊業發展卻比南陽早得多。地處中原邊緣的南陽,解放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先後被開封、鄭州、洛陽邊緣化了,但這並不能否定南陽輝煌的過去。就像魯迅筆下的阿Q說的南陽,南陽的祖上,也是曾經闊過的。

南陽是如今地理上的中國之「中」,是古申呂之國,是戰略要地,是中原的西南地理邊界,位於秦嶺余脈,又是淮河的發源地,西當秦嶺,東倚桐柏山,北障伏牛山,南有大洪山、荊山、桐柏山,中部形成了一個盆地,南陽城就坐落在這個盆地之中。

從南陽城西出武關,可到達關中;向北,經石橋、皇路店的宛洛古道直通洛陽;向東,過桐柏、信陽便進入古徽州地界的東吳地面;向南,白河水匯入漢江,轉而入長江,旱路也可以直下荊襄、瀟湘、巴蜀地區。四面環山,又有隘口,這是一處四通八達的戰略咽喉地帶,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加之西漢高祖從南陽入關中奪天下,東漢光武帝自南陽起兵中興漢室,南陽特殊的經濟、政治地位,發達的商業、科技、文化,便捷的信息傳播途徑,都讓這個地方,對東漢末年力圖有所作為的諸葛亮有獨特的吸引力。

那麼,諸葛亮又怎會棄南陽不顧而另覓當時人煙稀少、野獸橫行的荒山野嶺呢?那是要做真正的隱士,還是要以身飼虎狼?何況,諸葛亮拖家帶口,他不可能不為自己的親人考慮,不可能也讓他們置身絕境之中。

06

今日的臥龍崗,固然已經被城市包圍,也被周邊林立的高樓襯托得失去了高度。但彼時的臥龍崗遙連嵩岳,北障紫峰,在白河邊形成了龍飲淯水之勢,又因劉秀傳說而得名,北邊就是傳說中百里奚曾經居住的麒麟崗。對於五行八卦、奇門遁甲無所不通的諸葛亮,對於風水、地脈一定有所研究,對於居處一定經過精心的選擇。

臥龍崗的景觀,正符合《三國演義》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等的地域特徵。站在崗上,可以俯瞰昔時的南都城全景,也能夠洞察遠來兵馬的異動,自然能夠從容地進退。曹操征張繡,又或孫堅戰黃祖,又跟諸葛亮的什麼有什麼相干呢?大不了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遊歷和訪友行程,走前還可以把弟弟、妻子安置在一個遠離戰火的偏僻的地方,比如紫山上的鳳雛台附近。

於是,從公元197年到207年,諸葛亮選擇在臥龍崗結廬而居,隱居求志,躬耕隴畝,研讀兵書,鑽研科技,夜觀星象,等待天時,也等待明主的到來,等待一場令天下動容的偉大際遇。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他的等待,終究沒有被辜負。他的光彩,終究不會被湮沒。他的草廬,也終究名動天下,載入了史冊。

後記 自信滿滿、言之鑿鑿的南陽人,為什麼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的躬耕地之爭中失去了先機。一個非常重要原因,是由於政治氣候的政治風向決定的。

大家知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經歷過一段特殊的時期。曾經,人們以階級鬥爭為綱,那時候不僅「批林批孔」,也批判跟勞動人民階級不一致的封建士大夫。當是時,南陽印製的《諸葛亮》小傳等一些小冊子,不承認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這有點那個時代跟諸葛亮劃清界限的意思,其實那時夫妻之間、父子之間劃清界限的也很常見。可是後來,別有用心的人,就以此為根據,用我們的「矛」攻擊我們的「盾」,否定臥龍崗諸葛躬耕地的地位。

第二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南陽人太「實誠」。有人藉口要到臥龍崗學習,我們把自己的很多寶貝無私他拿出來讓他們拍照、拓印,給人家造假創造了條件,而且還要扶上馬送一程。上世紀八十年代,別人造景區,蒲山鎮的青年去給人家刻石獅子,這曾經登載在當地的報紙上。這些做法,也讓我們後來陷入被動。實在的南陽人,從來沒有因為南陽有鳳雛台遺址搶過龐統,外地人卻不一定有南陽人的實誠。這種對比的結果,也讓我們覺得有點煞風景。

第三個原因,應該是官方的重視程度不同。很長時間以來,南陽的躬耕地宣傳都是民間自發的活動,政府沒有參與,甚至至今也鮮見政府行為。可是,我們的鄰居就不一樣了,官方不遺餘力,四處公關,至今人家對旅遊推介的重視力度、跟進舉措也遠非南陽所能及。如此一來,差距似乎越來越大了。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現在,還有人攻擊我們的臥龍崗文化園。我們不知道,有了國家級文物武侯祠之後,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建設一個紀念諸葛亮的公園呢?事實上,不僅北京有中山廣場,南陽還有張仲景文化園、百里奚公園,漯河有許慎文化園。全國這樣的廣場和公園應該很多。

那麼天知道,以後,諸葛亮曾經躬耕隱居的茅廬該往何處安放?子孫後輩是不是再也不知道「南陽諸葛廬」,真的以為「三顧在襄陽」?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還是寫下《紅樓夢》的曹雪芹當初看得真切、透徹

出師未捷身先死,是諸葛亮的遺恨。進退失據悔當初,是南陽人的遺憾[1]

作者簡介

左德浩,中小學高級教師,河南省青作協會員,南陽市作家協會會員,任職於南陽市第十一小學,喜歡讀書思考,行走紅塵,靜觀人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