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女儿墙俏屋檐(许建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邂逅女儿墙俏屋檐》是中国当代作家许建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邂逅女儿墙俏屋檐
天气清和四月中,门前吹到栋花风。
有闽北友人远道而来,大家相约一起到奎霞古村采桑葚,赏风景。友人奔着侨村人文美景和桑葚美食而去,我和摄影师同学则更多聚焦奎霞建筑群的女儿墙和各式屋檐。
漫步奎霞古村中,随处可见精美绝伦的女儿墙。位于村口、建于一九八五年的二层石头房顶女儿墙体量最大,磁雕装饰的和平鸽高耸,双狮拱卫、双凤呈祥,工艺出自晋江名匠黄种波手笔。明星泉胜楼顶,或拱形或塔形女儿墙上,水泥花瓣雕塑弧线优美自然,与匾额上“海国安澜、山川相绕”相得益彰。与共和国同龄的建筑春晖楼,女儿墙装饰着花纹、白鸽,大方典雅。
精湛的民间建筑工艺,如堆剪、泥塑,最贵的异国建材,如远洋而来的水泥、花砖,都用在了这一垛与大门同齐、耸立在屋顶的女儿墙上。如果说奎霞的番仔楼如婀娜多姿的西洋女子亭亭玉立,女儿墙就如美女风情万种的发髻一样搏人眼球。
建筑的女儿墙由来已久。宋《营造法式》一书载:“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古代至少在宋代城墙边上部升起的墙体部分就被称为女儿墙了。
女儿墙还藏有一个古老的悲剧传说:古代一位砌匠,忙于工作,不得不把年幼的女儿随身带在左右,某日他在屋顶砌筑时,小女儿不慎坠屋身亡。匠人伤心欲绝,为了防止悲剧重演,之后工匠就在屋顶砌筑一圈矮墙,后来人们把它起名“女儿墙”。
绍东楼(东婆楼)西座拱形女儿墙和楼顶圆形凉亭曲线完美结合,堪称典范,登楼望远,鳌海涛涛,海天一色,如匾额所书“楼高气爽”。此楼设计于民国十七年,建成于民国二十二年,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是否出自民国建筑界林姓才女之手?
“欢涛万顷”、“飞阁遥观”、“远望金厦”、“天朗气清”、“修身齐家”、“天风海涛”、“天高海阔”……造型各异、内容丰富的女儿墙及匾额,令人目不暇接。
奎霞的女儿墙大多分布在番仔楼,而美仑美奂的俏屋檐则遍布各式红砖楼。
层层叠叠的红色屋檐,或简约或繁琐,或五星标志或光芒四射星光状。形状各异的小条块红砖拼凑出眼花缭乱花样图案,有的左右拼出双“喜”字样;有的弧形镶嵌着“kianshian”洋文字样;有的别出心裁用白灰描出:新民主家庭”字样。金锁楼的屋檐最特别,标注着:lst、lks,少见以楼主人姓名拼音字母首字为装饰。这些俏屋檐、神装饰,贴近生活,妙趣横生又妙不可言,在阳光下,闪烁着灼灼艺术智慧之光。徜徉流连其间,依稀可以想象当年奎霞海外游子远渡重洋艰苦打拼后,从海外寄回大量资金,在家乡建设新居,蔚然成风的盛景。
奎霞建筑的女儿墙俏屋檐,中西合璧,各领风骚,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游子的心血,饱含着满满的乡愁印迹。
一次偶然机遇,遇见乘风楼的后人,奎霞女儿林燕燕,巧合的是,她的母亲伍阿姨娘家在石井下街,与我竟然是多年不见的邻居。母女俩现长居厦门特区,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伍阿姨总是想法推掉丰富的城市老年业余活动,陪着女儿回到婆家。乘风楼里,她们和德国友人一起,把咖啡文化注入侨乡。燕燕说:“打心里喜欢宁静的故乡,晨起,鸟语花香,海风习习,远离喧嚣,轻松惬意”。
是的,无论你身居何方,不论你行走多远,故乡总是让你魂牵梦萦。她们不就是生活中的奎霞“女儿墙”吗?
陈之藩在《剑桥倒影》中说道:“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可以培养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可以培养一点点文化。”。正是这些点点传统,孕育出奎霞古村灿烂独特的侨乡文化。
夜幕降临,夕阳金色余晖斜照女儿墙、俏屋檐,熠熠生辉,远方的友人收获满满一篮紫的发黑桑葚珍盘,一路品尝甘甜;而我,又一次邂逅奎霞的美![1]
作者简介
许建军,男,籍贯:福建南安石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