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山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鄞山寺 建于清道光4年(西元1824年),主祀定光古佛,为福建汀州客籍人士的守护神明,亦为汀州人的同乡会馆,主体建筑仍保存道光4年兴建时的原貌,形制完整。 鄞山寺为二落一院格局,三川殿为三开间建筑,石鼓与螭虎围炉石雕,造型朴拙。正殿为硬山燕尾屋顶,屋架采三通五瓜木结构建筑。正殿前单龙蟠柱石刻,为道光时期的风格。目前寺内殿前廊下的墙上,除了一般常见的龙虎祥兽的彩绘之外,还有以定光和尚除蛟、伏虎故事为主题的泥塑,这是以定光佛民间传说故事为主题的创作。 正殿的神龛上方“大德普济”、“是登彼岸”两块古匾,为道光4年的文物。定光古佛神像系采软身塑法,亦是鄞山寺的特色之一。鄞山寺的整体呈椭圆形,平面配置以两殿两廊护室,寺前凿有半月池。此一前低后高、左右对称并隐约形成圆形界线的平面格局,与台湾一般常见的闽式建筑大异其趣,更显示出闽西永定地区民宅的特色。[1]
目录
景点介绍
淡水的定光佛寺鄞山寺是台湾罕见的古建筑。台湾在清代的寺庙史上,定光佛寺只有两座,一是中部彰化的定光庵,另一是淡水鄞山寺,而其信徒也都是少数的闽西客家移民,兼当汀州会馆,于台湾开拓史具有重要的研究性代表,目前被列为二级古迹。鄞山寺不单拥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的建筑在初建之后甚少受到改变,原创性很高,于台湾建筑史上的研究是很难得的价值。鄞山寺建于道光二年(西元 1822 年),至今有一百八八多年。它不但是台湾开发史上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寺,对汀州人来台开垦有具体之贡献与史证,更由于它已经成为全台完整仅存的一座(彰化定光佛寺已非完整),淡水鄞山寺大体上完整的存了道光初年之原貌,甚至连一般寺庙都极难保存的屋脊泥塑,都还保存的相当完整,实在令人惊讶,足见当年施工之精巧。[2]
简介
仅仅只是一巷之隔,就区隔了热闹与静谧,淡水捷运站后方,一百八十多年的客家古老寺庙,不被人发现它的美丽,宁静淡雅的守候于此;它也是供奉著定光古佛的寺庙,是国内唯一最被保存完整的定光佛寺,被指定为二级古迹。当时,从福建汀州到北部来移居的客家人从淡水登陆,进入台北盆地,开发了兴直堡的山林田野,鄞山寺就是当初客家人出资合盖的原乡庙,并兼做汀州会馆,好接待渡海到台湾的同乡,如今,仍旧每年农历的正月初六汀洲籍后裔都会到此,祭祀遥想当年的祖先。 鄞山寺的地理相当特别,位于风水学上所说的蛤蟆穴,前庭的水池是蛤蟆宽阔的嘴,庙后开挖的两口井,俨然就是蛤蟆的眼睛,这是早期喂养客家人生活起居的两口水井,现在已经用围篱铁门隔起来,淌淌的岁月在铁门外奔流。寺庙前廊的彩狮与老虎、麒麟在建造时也别有一番心思,彩狮舞弄著“旗”与“球”,麒麟耍“戟”与“磬”,合起来就是“祈求吉庆”,这样的用心,不难看出鄞山寺处处都彰显著先人对上苍与这片土地的感念。[3]
相关介绍
建于1822年的鄞山寺是全台保存完整的“定光佛寺”,定光佛是闽西汀洲客家移民的地方信仰,随著移民传入台湾。昔日汀洲移民为了供奉家乡的守护神定光古佛,因此共同集资购地兴建此寺,同时也作为照顾汀洲同乡的会馆。鄞山寺位于淡水捷运站对面的学府路上,尽管不属于大规模寺庙,但形制完整,是很多研究传统庙宇建筑者必访之处,包含前殿、正殿、三川殿、护龙,庙内的装饰雕刻手工精致。庙前有半月形水池,庙后左右各有一口水井,水井为一双眼睛,半月水池则是蛤蟆嘴,形成风水所称的“蛤蟆穴”。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仔细参透研究一番。
● 屋顶形式:正殿的三川脊式、左右两侧护室平且直的马背式设计,呈现出朴实且亲切的风格。正殿的一条龙屋脊形成微扬的美丽弧度,屋顶也表现出传统建筑地位尊卑的象征,屋脊上的剪黏和泥塑更是难得的精美作品。
● 龙柱石雕:鄞山寺的石雕最大特色就是造型古朴、构图优美。
● 泥塑:位于三川殿前廊左右两侧墙上的加彩泥塑,姿态鲜明表情生动,是泥塑中的佳作。
● 木雕:前廊的龙柱石雕上端有精美的木雕吊筒和竖柴,这个悬于梁架上的短柱其主要功能是将屋顶的重量分散到各柱子,在传统建筑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功能。
● 布局和栋梁:从正面的三川殿进入,左右两侧就是过水廊和护屋,与正殿围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合院,让中庭呈现宁静且庄严的气势。
传统建筑的木结构艺术,在三川殿内部清楚呈现,二通三瓜的屋架结构由两根通梁和三个瓜筒组成屋架结构。在了解屋架结构的同时,更可进一步欣赏这些精细唯美的雕刻艺术。目前列为国家二级古迹。[4]
发展源流
鄞山寺创建于清道光2年(公元1822年),奉祀定光古佛。定光古佛俗名郑自严(924-1015),相传为五代宋初时的1名高僧,年82岁圆寂。出家后,曾到过江西省、福建省西边等地,且为当地除蛟患(蛟为传说中能发洪水,像龙一类的动物)、收猛虎。逝世之后,汀州城遭贼寇围攻,相传他显灵退敌,于是朝廷赐匾,将庵寺命名为定光院,他被尊为定光佛,成为闽西汀州人的守护神。定光佛受到闽西客家人的普遍崇拜,与两宋时期皇帝的屡次加封密切相关,也与其生平事迹和灵验故事有直接关系。
清朝嘉庆、道光之后(公元1796-1850年),台北地区的汀州移民增多,因为接应同乡的需要,而有建会馆及守护庙之议。道光2年(公元1822年)时,鄞山寺由汀州人张鸣岗(生卒年不详)等捐建,罗可斌(生卒年不详)捐献田地,作为鄞山寺的经费。
鄞山寺的正殿、前殿与两廊可能在道光3年(公元1823年)兴工,至道光4年(公元1824年)完成。建成后,鄞山寺一方面是移民的信仰中心,另一方面也作为汀州会馆,提供同乡外出谋生或考试的暂居之所。
道光23年(公元1843年)时,抽换了正殿的点金柱和付点柱。鄞山寺正殿供奉定光古佛,左右两边神龛祀观音和福德正神,是在道光30年(公元1850年)和咸丰8年(公元1858年)分别添设上去的。鄞山寺的左边护室内,则祀建庙有功的先贤牌位。
鄞山寺建庙初期,随著庙产规模日益扩大,有关庙产管理的权益问题也逐渐显露。同治11年(公元1872年)时,发生争控案,争控的焦点是庙产问题,最后虽由官府裁示,立碑严禁,保护庙产,但仍没有解决。至光绪18年(公元1892年),渡往台北的汀州人甚多,有关利益上的纠纷也屡屡发生,鄞山寺董事等人又一次向官府禀告,要求示禁。鄞山寺从建庙初期到清末,其庙产的管理经历了一系列演变过程,从建庙初期由渡台信众共建庙宇,转为在台北的汀州人进行管理
到了日治时期,汀州人来台数量渐减,鄞山寺的会馆功能也逐渐转淡。二次世界大战后,鄞山寺成立管理委员会,管理寺产及祭祀事务。民国55年(公元1966年)时,鄞山寺的木结构曾聘工匠重新涂刷油漆与彩绘。民国74年(公元1985年),鄞山寺经内政部公告为2级古迹。民国80年(公元1991年),进行修护工程,于隔年(公元1992年)年底竣工。
主要特色
台湾清代定光佛寺有2座,一为位于彰化市的定光庵,另1座便是淡水鄞山寺。清代淡水市街早期所成立的庙宇,主要考量的是保护渔民、船户的航行安全,后随著移民日增,为凝聚群体向心力,以祖籍乡土神为主祀神的寺庙相继成立。鄞山寺不但是汀州移民的心灵寄托,同时也兼具汀州会馆的功能。且鄞山寺初建后,少有变动,连较难保存的屋脊泥塑,都还是道光原物,大体完整保存了道光初年的原貌,是全台完整仅存的定光佛寺。鄞山寺不仅佐证了汀州人来台开垦的事实,在台湾建筑史上,也为道光时期的代表作。
鄞山寺座东朝西,以大屯山为靠背,面朝淡水河口,传说地理风水上为蛤蟆穴,寺前的半月形水池,被称为蛤蟆]]的嘴巴,寺后的两口水井则被喻为蛤蟆的双眼。鄞山寺地形前低后高,其正殿台基较中庭高出80公分,显出正殿之高耸庄严,正殿前置御路,上面不做任何雕饰,颇为简洁,具佛寺之清修精神。寺前有半月池,寺后以石块堆砌成弧形之坡坎,从空中看整体配置,构成1个椭圆形。此一前低后高、左右对称,并隐约形成圆形界线的平面格局,与台湾一般常见的闽式建筑大异其趣,更显示出闽西永定地区民宅的特色。鄞山寺的建筑平面是将三川殿、正殿、两廊皆收纳在1组平行的山墙内,山墙外两侧各有长形厢房左右夹护,前后各有出入口,中间又以过水廊与中轴的正殿空间连结,此平面在中国大陆南方的合院建筑中用得很广,几乎是民宅和家庙的典型平面。鄞山寺的两侧护室,因为兼做会馆之用,平面格局较为特殊,是由3组一堂二室和其他房间所组成。
鄞山寺中有著与定光佛有关的装饰,如三川前廊下对看堵的泥塑,通常一般台湾寺庙的龙墙虎壁,较少配上人物,但此左墙有1和尚手中抓珠戏龙,右墙则是浮塑1只大老虎,蹲踞在1手持玉环的和尚旁边,令人想起定光和尚除蛟、伏虎等故事。
在鄞山寺用柱的系统里,圆柱最高级,再来是八角柱,接下来才是四角柱。当中正殿龙柱下的八角柱珠最精美,各面浮雕花草及暗八仙,顶面如意纹。其下的磉石凸起覆莲,亦为少见之作法。
由于罗可斌兄弟的贡献,鄞山寺有较好的物质基础,因此他们也一直被视为鄞山寺的有功先贤受到后人纪念。在1990年代以前,鄞山寺左侧有罗可斌兄弟之墓,后来迁到庙侧右方,另建了墓塔,并在上面加盖1座罗公亭。[5]
定光佛传奇
定光佛是闽西客家人所信仰的神祇,清代随著汀州移民来到台湾。相传定光佛法号自严,为唐宋年间的高僧,俗家姓郑,泉州同安人。根据史书记载,定光佛于十一岁出家,得道后在汀州一代传扬佛法。十七岁时,为地方除去蛟患,之后又陆续除去了危害乡民的巨蟒猛虎。八十二岁(淳化五年)坐逝。事后,他曾于汀州遭匪寇围攻时现身退敌,当地居民于是上奏朝廷,获得御赐匾额,封祂住过的地方为定光院,定光佛也就从此成为祂的尊号。
鄞山寺的定光古佛是少见的软身塑像;所谓软身塑像是指,在制作好的木制骨架上,敷以灰泥,栩栩如生,神态严肃,与一般庙宇中的木雕神像全然不同,另外也有人传言,定光古佛是为金身菩萨。目前台湾的定光佛寺,除了淡水鄞山寺外,还有建于乾隆年间的彰化定光庵。不过定光庵目前部份建筑已拆除,只保留正殿。
严谨、精巧的空间安排,是鄞山寺建筑上的一大特色。从寺前的广场欣赏这座百年古刹,可以轻易地发现,中央的三川殿建筑华丽,屋脊高翘,其后的正殿又比三川殿更为雄伟壮观。相较之下,左右的两侧护室就显得朴实狭小。这种前低后高,强调中央的建筑,明白的表示著尊卑地位的差异。
除了建筑形式的差异外,寺内的空间分布及装饰手法,也都清楚的强调正殿尊贵不可侵犯的地位。走入三川殿,两侧简单浑厚的八角柱,将整个殿堂烘托的庄严肃穆。紧接在三川殿后,是明亮的中庭和幽静高大的正殿。这一明一暗、一低一高的空间安排,使正殿显得更加神秘幽深。
另外两侧较为简朴的护室,则是早期提供汀州乡民集会,居住的会馆。其中左、右护室内,高低不一的格局安排,同样也具显示阶级地位的意义。不过目前会馆的功能有所转变,现今只有左护室的后厅保持开放,供奉当年捐建者神位。
由于定光佛寺的历史久远,寺内的一砖一瓦都是极有价值的古宝,因此引来盗贼的注意。剑童、印童还有几尊古老的神像都被人偷走,甚至连屋顶上的雕花天花板,也遭盗取。幸好历经几次窃灾,定光古佛仍然安然无恙。不过为了让定光佛可以永远的留在鄞山寺里,护佑汀州子孙,他们还特地将定光佛上锁,以策安全。
据说鄞山寺为汀州移民所建,由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移民淡水者日增,于是汀州移民集资捐地盖庙,以护卫汀州移民。而庙中所祀之定光古佛乃不远千里从汀州迎来镇寺护民,故而信徒直称该庙为定光佛寺。
鄞山寺建寺后少有大规模的整修,除咸丰八年(西元1858年)曾整修正殿及屋顶外,一直维持原貌,盖其寺体结构完整之故。民国80年首度大修,但堪用之物材则一律保存,俾使其维持建寺之原始风貌。最近的一次修整再民国84年完成,历时一年,耗资千万。整个修护工程完成依照寺庙原本的建筑结构,就连使用的色彩与材料,也是经过严格仔细的考据,三川殿前“古刹重光”的匾额变为这次修护工程,留下最忠实的纪录。骚人墨客至此,能不思古吟唱,援笔畅书?
鄞山寺创建的时代背景,是因为嘉庆、道光之后,台北地区的汀州籍移民日渐增多。但清代的汀州移民在人数或是势力方面,都远不如闽南的漳泉与粤东的潮汕移民。所以鄞山寺不但是移民心灵的寄托,同时也兼具有汀州及移民的“会馆”的功能。所以淡水鄞山寺殿身左右护室有些客房,提供同乡出外谋生或考试的暂居之地。
光绪年间,汀籍人士来台客游者日多,其中大陆汀州人士与仕绅,与已经落籍本地的汀籍移民,在寺产的管理权责上发生纠纷。之后遂立碑公议,鄞山寺祀业归本地的汀籍移民管理。日治时期由于来台的汀籍移民日渐减少,鄞山寺所兼具的会馆功能逐渐丧失意义,而成为纯粹宗教礼佛之地,在每年农历正月五日定光古佛诞辰,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典
建筑构造
鄞山寺在台湾开拓史或艺术价值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台湾清代中期寺庙的典型代表,尤其是一种传统客家古建筑最完善的代表作。鄞山寺如今为全台仅有的一座闽西汀州型式之庙宇,它大体上保存了道光初年之原貌,甚至连一般寺庙都极难保存的屋脊泥塑,鄞山寺都还是道光原物,在台湾的建筑史上,鄞山寺为道光时期的代表作,可谓弥足珍贵。
鄞山寺格局平整,两殿两廊两护龙,构成四合院式平面,围出天井的空间,气氛幽雅。鄞山寺的整体呈椭圆形,寺前凿有半月池,平面属于所谓“七包三”之格局,通面宽七间,包夹住中轴主体之三间。以客家建筑用语来描述,可谓之“二堂四横”式之寺庙。而鄞山寺座冬朝西,背后是大屯山,左倚观音山,前朝淡水河口,形式雄伟壮观。据说鄞山寺所在为“蛤蟆穴”的好风水,因此在建寺时,特别依据蛤蟆的形状,在寺前掘有一半月形水塘象征蛤蟆嘴,庙后则以左右两水口井象征蛤蟆的双眼。[6]
寺庙资訉
电 话:(02)2622-8965
地 址:新北市淡水区邓公里邓公路15号
网 址:http://www.taipeitravel.net/user/Article.aspx?Lang=1&SNo=04000734
开放日期:每年5/1-10/31 开放时间:06:00~19:00
开放日期:每年11/1-4/30 开放时间:07:00~18:00
交通资讯
【大众运输】
1.高铁
搭高铁至台北站下→再转搭其他大众运输工具。
2.公车
捷运淡水线至淡水下车→步行进入中正东路→遇学府路时左转→即可看到马路右侧的鄞山寺
【自行开车】
自台北往淡水方向行驶→进入淡水中正路时→左转进入中正东路→遇学府路时再左转续行→即可抵鄞山寺
视频
淡水这间庙很有钱自花5亿翻修 “软身古佛”会自己出门办事│【惊爆大来宾│林正义】│三立新闻台
关怀独居老人 鄞山寺警分局捐物资送暖
外部连结
- 鄞山寺> 新北市 - 交通部观光局
- 鄞山寺(汀州会馆) - 台湾宗教文化地图
- 新北旅游鄞山寺-宗教祈福-淡水区| 新北市观光旅游网
- 鄞山寺-淡水区公所
- 淡水鄞山寺| 台北旅游网
- 鄞山寺(汀州会馆) 台北景点玩全台湾旅游网